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1336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至此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传统村落承载着我国农耕文明遗产,《通知》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遗产,传承与弘扬文化是做好传统村落工作的主题。加强文旅农融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把传统村落打造成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是保护传承好、活化利用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让中华千年农耕文明展露出新时代魅力与风采的重要路径,也是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活下去”的重要举措。
一、传统村落具有打造特色乡村旅居目的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传统村落是传统建筑的集聚区,是农耕文明的承载地,是乡土中国的“微缩景观”和“历史背影”。传统村落保存着丰富而厚重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呈现着中国传统乡村安全、静谧、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还展示着中国古人勤劳自力、安居乐业的价值观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活化利用价值。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乡村自然景观、空间肌理、传统建筑和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传统农村生活用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节庆信仰、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村约、生产习惯、生活习俗、劳动与生活氛围等,不仅是反映地域性文化特色的“调色板”,还是凝缩乡村历史发展沿革的“博物馆”和展示当地人“人情”“人格”的“大舞台”。
就现代城市居民旅游市场而言,传统村落的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具备强烈的旅游产品“美”“乐”“奇”“异”吸引力特性。比如就“美”而言,乡村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古典美、技艺美、闲适美和朴实美等方面。中国传统村落的自然美不仅反映村落空间肌理的合理合适、村落与周边自然风貌的协调与融合上,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价值观;古典美反映在传统建筑的古朴与典雅,还有建筑外观、构件及家具用具摆布与风格等元素所展现的中华绵长而博远的传统文化魅力;技艺美体现在农村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上,一些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日常用品的加工设计巧妙、工艺精湛,一些传统文艺和民间艺术等都充满了智慧与技巧,有的别具一格、有的独具匠心;闲适美主要体现在乡村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那种“归田园居”的和谐与雅致;朴实美是指农民的那种真诚、朴实、热情、纯真与那种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还有传统农民那种朴实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高品质的乡村旅居产品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年新冠疫情的肆虐给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文旅业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同时也促进了旅游消费与旅游供给的结构性嬗变。从需求侧来看,“本地游”“短途游”“微度假”“乡村休闲”成了人们的首选,人们加深了对生活、生命的认知,健康与生活质量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从供给侧来看,旅游业出现了“大洗牌”,以“周边游”“周末游”游客为主要招徕对象的乡村旅游得到了业界的关注,乡村旅游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到了万众瞩目的“前台”,发展前景越来越被看好。随着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被作为推进农村发展进步、农业延链提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与方式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战略大局中,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和客主共享等理念指引下,实现乡村旅居与乡村振兴以及和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彰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活力。
乡村旅游经历了观光游、农家乐乡村休闲等阶段的发展,乡村旅居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像候鸟一样工作在城里,利用节假日“旅居”到乡村“归田园居”,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居民的新“时尚”。乡村旅游从售卖旅游产品发展成为售卖一种既有传统乡村闲适性又有现代城市舒适性的乡村旅居“生活方式”。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尤其是对精神生活、健康生活、休闲生活需求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有着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希望在传统村落的文化氛围中梳理自己的心绪,安顿自己的心灵,通过这种在城市常住地所无法实现的生活方式来舒缓日常的焦灼与疲倦。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的日益健全和乡村旅游接待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民宿+”近年来井喷式的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日渐成熟,乡村的生态环境美化、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功能打造和旅游服务提升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振了乡村旅居市场需求指数。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居产品遍地开花,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着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外来资本与本地居民诉求不和、市场化资本购入不足、产业“造血”能力不强、发展活力不够以及国家关于资源保护、土地使用等政策方面改革不到位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融入不明显、品质生活打造不力、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乡村旅居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依托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与关键是如何让传统与现代接轨、文化与时尚联姻,这不仅需要情怀与热情,更需要耐心与智慧。乡村旅居是以吸引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为主的一种旅游产品,要满足高端人群对旅游产品高品质的需求,民宿不仅仅是“宿”,更重要的是“民”,住宿的舒适便捷当然很重要,而有传统文化内涵与生态环境优势的高品质乡村生活方式更重要,“民宿+”要整合文旅农各产品要素,整合特色资源、打造产品优势,走精致化、高端化、品质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三、依托传统村落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的路径原则
(一)依托传统村落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要聚焦“风貌”“风情”和“风味”
乡村旅居目的地是要打造一种悠闲、舒适、健康、快乐的乡村生活方式,要把乡村特色资源与文化意涵充分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中去,让游客充分体味到传统乡村生活的魅力,要聚焦传统、生态、和谐的乡村风貌,聚焦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充分体现当地文化传承的民俗风情,聚焦乡土气息浓、地域特色足、消费卖点好的乡土风味,在营建乡村生活场景、营造乡村生活氛围上下功夫。首先,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确保一切旅游开发与运营活动建立在保持传统乡村原本、原真和原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舍本逐末、竭泽而渔,为了短期利益和企业私利让传统村落失“根”、失“源”、失“本”、失“魂”。其次,要根据客源市场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充分展示乡村风貌、风情和风味上做文章,让游客真切体验到乡村生活特色与魅力,尤其是在文化内涵的挖掘探究与外化展示上下功夫。比如在乡村景观上,要尽可能地在原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去进行旅游功能的建设,可以采用修旧如旧、新建如旧和外“土”内“洋”等形式进行建设,在视觉上避免“城镇化”“现代化”元素的出现。要注重乡村意境打造和文化展示,保持乡村风情的本原,切忌商业化、庸俗化和表演化。乡村风味要尽可能地体现乡土气息,无论是风味小吃还是土特产、特色商品,都要反映当地的物产与文脉,体现土生土长、土法制作、当地独有等特点。
(二)依托传统村落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要突出“地域性”“传统性”和“一致性”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非物质性的,都是当地居民在当地特有的环境中长期居住世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统性。但是在城镇化以及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特别是旅游开发资本、商业要素的参与下,想保持原汁原味和原始风貌的确很不容易,这也是当下乡村旅游“千村一面”和乡村旅游项目不顾实际地、机械异地复制粘贴现象成为“顽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乡村旅游开发要规范资本与商业操作,超越商业与经济利益。当然,传统状态下的一些劳作方式、生活方式包括一些价值观念都有一些与现代社会不太契合的地方,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时俱进”的必要,但是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文化“标本”的存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展示,它具有不可再生性,文化本体的保护责任重大。同时,这种地域性和传统性又是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乡村旅游魅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依托传统村落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不仅要保护这些地域性和传统性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或艺术方式与手段“放大”或“深化”这种地域性和传统性,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大凡违背或削弱这种地域性和传统性的旅游开发和遗产活化利用活动都被认为是不正确或者失败的,也是不被允许的。同时还要注意“一致性”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协调性”问题,要保持传统村落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不可以有不协调的“异质性”元素出现,比如非本地的产品或者不能体现甚至弱化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要素等都会有“突兀”之感,造成游客视觉上的紊乱和体验上的不适。
(三)依托传统村落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要注重“品质”“品位”和“品牌”
我国文化旅游供求已经从“有没有”发展到“好不好”的阶段,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中的传统不等于落后,高品质已经成为乡村旅游从“流量”走向“留量”的关键。乡村旅居目的地的打造要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传统村落聚集着优质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为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行、高品质服务,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体验,打造乡村旅居目的地精品工程。乡村旅居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各种单项旅游产品复合集聚又要在品质上优于各项旅游产品简单集成的“升级版”旅游集成服务,同时它也是一种具备现代城市生活的舒适性、传统乡村生活的闲适性,又高于现代城市生活和传统乡村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诗与远方”,是“诗意栖居”,充满梦想、充满向往,是一种品位,也是一种时尚,是满足高端游客的高品位文旅需求的高品位旅游供给。要注意提升乡村旅居品位,尤其是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及现代人群消费理念,打造高品位乡村旅居生活体验,引领乡村旅居生活新时尚。同时,还要注意打造乡村旅居品牌,要在特色上下功夫,不一定能做到“第一”,但一定要做成“唯一”;要在优质上下功夫,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做到更好。要用现代理念打造品牌,用现代媒体宣传品牌,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让现代元素巧妙而合适地融入到传统村落旅居产品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让传统村落的旅居生活目的地既有魅力又有活力。
(四)依托传统村落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要注意把握政策性、减少脆弱性、增强可持续性
无论是过去的乡村扶贫攻坚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都是重要的路径与举措。近年来国家出台的许多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文件中都有利用乡村旅游推进乡村发展的部署内容,比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传统村落打造高品质乡村旅居目的地的也要注意关注研究国家政策,把乡村文旅开发放到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和美乡村建设等乡村发展大局中去谋划,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的指导性与规范性政策开展工作。同时,国家关于文化、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政策也是传统村落建设高品质乡村旅居项目的重要依据,从政府层面要加强修法和执法,从市场主体层面要做到懂法和守法。旅游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对世界文旅行业的冲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多数传统村落本来经济基础就不太好,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文旅行业的脆弱性会给当地经济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当地村民难以承受的。要坚持农文旅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乡村文旅产业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多视角谋划、多业态发展、全链条提质,不断增强乡村文旅经济的韧性,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传统村落文旅经济可能的冲击。传统村落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都极易受到破坏,特别是在资本趋利作用影响下,很多旅游开发者追求短期效益或局部利益,实施“短平快”开发活动,牺牲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和旅游发展的持续性,不仅会造成旅游项目运行不可持续,有些不当开发或过度开发还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不可挽回的破坏。传统村落开发旅游一定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让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作者:王勇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