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访古

当前位置: 首页 > 淇河访古 > 文史资料 > 正文

文治阁、北关文昌阁、浮丘山文昌阁、白衣阁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06   浏览:

一、文治阁

文治阁原名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清嘉庆《浚县志》载:“万历乙卯(1615年)后,始移钟于中心阁。”据此可知,中心阁距今当有400余年历史。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阁”,意为“以文为治”。张皙(字子白)作《重修文治阁记》。文治阁下部为方形平台,高8米,每面宽12米,青石基,砖砌墙面。阁下为十字拱券,四面设门。券门外嵌镶青石横额,东曰“丹流东壁”,西曰“壁泻西山”,清代书法家赵素庐书。南曰“清环黎水”、北曰“黛护?岚”,清代浚县书法家张子白书。匾额题字稳重隽逸,笔势苍老遒劲。东北角有砖砌阶梯可以攀登。平台上建两层高楼,双重檐,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高1米。阁高10米,上层四面开窗,窗口上分别悬“视承顾问”、“面奉特知”、三待经筵”、“五知贡举”横匾。阁内供福、禄、寿神像。

文治阁屹立在县城中心,高峻壮丽,庄重典雅,它成了浚县的标志。

二、北关文昌阁

该阁位于县城北关西北隅(今县直属库院内),座北向南。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宁时镆建,为“聚诸生徒讲诵场所”。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县薛凤翔及崇祯四年(1631年)知县张肯堂重修。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县姚德?题门额曰“文昌书院”。山门面阔3间,进深1间。院址南北向,长约75米,阔29米。甬道两侧,古柏参天,静雅宜人。阁建于高1米之平台上,六面柱形,攒顶建筑,飞檐挑角,下悬铁马,风动丁零作声。台南北筑七级台阶。阁二层,高20余米,每面阔4米,六面外各有1.7米宽台面。阁内塑文昌帝君及朱衣神圣左踏巨鳌提头戴笔之星。阁后建堂5楹,设义学于其中。《曾马合志》:“浚县梁通洛重修并建成戏楼”(后因戏楼濒临梨园而拆除)。后东侧建有道院。民国初年,墙垣及陪房旧址为飞沙淹没,惟阁巍然屹立。1944年春,新五军孙殿英部在城内旧县衙之东、北,构筑寨围据点,强行拆阁取材,致使这一极有价值的古建筑毁于一旦。

三、浮丘山文昌阁

浮丘山文昌阁又名文昌宫、梓童阁,在小姑山绝顶。康熙《浚县志》云:文昌宫“旧为老母阁,卫辉知府广昌改为文昌阁”。嘉庆年间毁。光绪十一年(1885年)知县黄?重修,增建楼房亭台。阁居绝顶西北部。东为陡坡,西为绝崖。大殿3楹居院正中,座南向北,内供文昌帝君、魁星及二十四孝。殿北循崖建房,名曰:“春秋佳日轩”、“山水清音室”、“延旭听月厅”。殿后有楼曰“鸿文楼”。山门外建四堂亭。1927年,废除神像。1931年,改建为张烈士宗周祠。1939年日本侵略军屠城,文昌阁付之以火。

四、白衣阁

白衣阁在小姑山绝顶,座西向东。院落长方,宽30米,长76米,占地2280平方米。门前筑九级台阶。进门有太古石,状奇特,高3米余。大殿5楹,内置木神橱,塑白衣菩萨坐像。殿两侧各建房3间。殿后有阁,2层,上层供趺坐佛像三尊,系脱纱佛像,阁下为齐天大圣像。民国十六年(1927年)倡导破除迷信,神像尽毁,庙宇渐废。

上一篇:大运河浚县段

下一篇: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