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访古

当前位置: 首页 > 淇河访古 > 文史资料 > 正文

祠观

作者:   来源:浚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3-05-06   浏览:

一、黎公祠

俗谓子贡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县刘台创建。张肯堂重修《浚县志》载:子贡祠“在南门内街东,知县赵建极重修。”清曾振宗、马日暄纂《续浚县志》载:“端木夫子祠前地基三亩六分,价银五十两,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陈国柱捐俸置买。又(建修)大门三间,照壁一座,栅子贡祠(1932年摄)栏门三座,前后长四十丈,院墙八十五丈,通街牌坊一座。五十五年,吴学曾重修。”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张宝禧与子贡后裔端木继敏重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祠内有大殿五间,内供子贡塑像,东西两庑设黎公书院、学舍(又名性道书院)。栅栏门下,竖卧碑六通,为明清时重修碑记,以及奎图石刻。殿西北隅有楷树一株,直径米余,树干高大,枝叶繁茂,相传为子贡手植,祠西街旁(今城关粮管所)立碑一通,上书“先贤子贡故里”。以后,楷树因年深日久,渐次枯萎,今仅存一树干。子贡祠于五十年代末被拆除。

二、吕祖祠

吕祖祠在大?山西侧,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整个建筑座东向西,从山腰直达山顶。主要建筑物布于一轴线上,浑然一体。山门面阔3间,进深1间,门额横雕“吕祖祠”。门前有水池,曰“浴鹤池”,池上跨桥曰“落虹桥”。门内塑赵公明、燃灯道人二像。院中有亭曰“云封亭”,环以莲池。南北两廊各三间,内塑六甲、六丁12神像。正面乾元殿,建于高2米之平台上。正殿3间,进深3间。两侧有厢房1间,外塑雷公、风婆及司云雨神像,内塑十天干像。乾元殿紧依山崖,崖壁凿吕祖洞,洞口宽1.55米,高2.4米,券形,阴刻“吕祖洞”三字,内供吕祖像。由乾元殿两侧可达山顶。左侧山径曲折,历杏花岩北向攀登,经张仙洞,过云渡桥即达圆门。门以砖砌,直径2米,横额砖雕“纯阳洞天”。越圆门,山势陡峭,石立路断。拾阶而上,即达大?山绝顶之太极宫。宫前有石坊曰“小壶天”,两侧筑高台,左为“代天监察之台”,右为“五雷号令之台”,台高3米余。太极宫为八角攒尖建筑,每方宽2.5米,按方位饰以八卦符号,故称“八卦楼”。楼高25米,3层,底层塑吕洞宾像,中层为八仙及文昌帝君,上层为三清列真。太极宫后为万仙阁,面阔3间,进深2间,上下2层。上层墙壁及檩、椽、梁柱上嵌挂大小塑像9000余,故名“万仙阁”。塑像取材《封神演义》,大者近尺,小者五寸许,饰以捶金,光耀夺目。阁内后墙筑有高1米余之长形砖台,上塑60厘米余之《封神演义》中重要人物像及坐骑、奇兽,姿态各异,造型逼真,游人观之,无不叫绝。而今,惟阁尚在,塑像已荡然无存。

三、忠烈祠

忠烈祠在小姑山北端“忠孝祠”(元末浚州知州王士元及其子祠)之左。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次年勒石记其事。

明末,李自成举义,势若燎原烈火。农民军委马世聪为浚县知县,治理浚地。李化桂“惊闻煤山之音,缟素痛哭,誓诛凶逆”,与刘尚信、刘伟施、王化远、王元祯谋刺马世聪,与义军对抗。事泄,李化桂等被处死。国之蒲等为昭其“大义”,乃建祠、勒石,“欲令忠臣之节与天地同垂不朽”。

附:忠烈祠碑记

天地之悠悠无疆,乾坤之正气,运行于不已;人纪之光照不磨,忠孝之大节,主持于无息。惟正气之恒伸,则专直翕辟;生物之广□,则仁敬孝慈;立身之端方,则无容回曲。是故逢、干、夷、齐舍生取义于前,张、许、文、陆及方、练诸公,杀身成仁于后,此皆志士仁人。烈烈志家,报国捐躯殉君者,亦历历有人焉。至于方策所未载,旌章所弗加,而文节之??难掩者,则未有如今日崇奖之李公矣。公讳化桂,原籍秦中。刚方正直,取予不苟,以彝常自励,以信惠及民,君子咸悦其德,小人悉从其化,盖磊落不群之义士。□值木猴之变,惊闻煤山之音,缟素痛哭,誓诛凶逆,密谋于义绅刘尚信、刘伟施、王化远、王元祯等,同雪不共戴天恨。行将而义旗直指,长驱于范阳,而锋锐未当,必欲得无礼于君王者而甘心焉。不意计泄于细人,反被伪令马世聪先事预防,潜□□□中,立毙杖下,骂不绝口而死。其共事者刘文显、刘襄宸亦次第遇害焉。呜乎,忠孝人之大也,只缘生存死亡之迹未化,则轻若秋毫矣。公以微员,而倡大义于天下,欲剪逆闯之凶暴,不忍求生以害仁,则四方皆知君父之遗憾宜雪,而利害柱而纲常之范围也。贼虽未讨,此贼可讨之公愤,已凛凛于千载之下;事虽未成,斯事当成之大义,亦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