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鹤壁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赵义森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4-10-09   浏览:

摘要:自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伊始,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互相融合成为了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为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开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村与农民脱贫致富、提升农村与农民精神风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吸引及加快人才流动、传承及弘扬优秀文化方面表现出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鹤壁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其乡村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实现突破,促进乡村旅游与其厚重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抓手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文旅融合;鹤壁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的兴起,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2022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这一文件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而文旅融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发力点。

自乡村振兴战略被正式提出后,文化与旅游开始选择以资本下乡的方式进入农村市场,并将产业振兴与文旅融合联系起来。开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为特征的村野旅游形式,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所在,是推动旅游业行稳致远的驱动力;旅游是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是实现文化血脉源远流长的有效方式。因此,如何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使文化得以走向“远方”,使旅游更有“诗意”,以文塑旅、以旅促文,使乡村旅游走上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程度上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

一、鹤壁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鹤壁市作为河南省下辖的18个地市之一,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鹤壁市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商朝、春秋时期卫国曾先后在此建都,封神榜故事就发生在鹤壁市境内;作为北方污染最轻的河流之一的淇河,《诗经》中就对其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的描述。巍峨的山川,清澈的河流,美丽的乡村,如画的都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风光造就了鹤壁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非常富饶,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有:上峪乡境内淇河天然太极图;有着“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的北方最大石佛的国家4A级景区的浚县大伾山;鬼谷子隐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李牧等求学的中华第一古军校所在地的淇县云梦山;封神榜的发生地、女娲造人所在地的淇县古灵山;药王孙思邈曾隐居在此采药炼丹的五岩山;千佛洞内石窟造型千姿百态的浮丘山;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想要探寻历史的足迹的纣王墓。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财政部联合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太行山山村风俗博物馆”——王家辿;集生态保育、科普宣传和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吃住行游购娱””与“文商养学闲情奇”相融合的旅游度假小镇——桑园小镇;首批“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的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纪念馆;中原抗战第一村——裴庄村;毛连洞红色教育基地;既放松心情又锻炼意志的长征精神体验地、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大石岩。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鹤壁市实现文旅融合提供了理论可能性与实践可行性。鹤壁市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鹤壁市大力发展桑园小镇、许沟小镇、龙岗小镇、横岭小镇4大“特色小镇”,做足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文章,探索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巩固脱贫成果”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桑园小镇”和“许沟小镇”荣获4A级景区,“龙岗小镇”获评3A级景区,形成了“文旅融合+巩固脱贫成果”的发展模式。淇县灵山街道荣膺首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镇称号,灵泉妙境获评国家甲级民宿,淇县黄洞乡纣王殿村、山城区石林镇中石林村等9家单位获得2021年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和创客示范基地等省级品牌;浚县古城景区、淇河天然太极图景区、大伾山风景名胜区、阿斗寨景区、淇县古灵山风景区等5家景区被表彰为三钻级智慧景区;桃花深处休闲农庄、杨玘屯村等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鹤壁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共23家。鹤壁市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紧扣乡村游和重点旅游产品特点,抓住春季、秋季等旅游黄金季和“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创新宣传方式,开展新奇旅游宣传活动,强力复苏旅游市场。如春季王家辿以红油香椿为着力点,秋季张家沟以红叶为着力点,夏季建业绿色基地以花海为着力点,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推出各类宣传产品,全面烘托氛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鹤壁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鹤壁市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融入黄河文化、打造淇河文化品牌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变,加快单一观光经济向复合休闲度假体验经济转型,持续打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体验经济引领的文旅融合、景城一体、城乡互动、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付诸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实现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鹤壁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文旅融合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旅融合过程中人文底蕴挖掘不够深入

对于旅游景点而言,要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就必须深入挖掘时代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旅游景点如果没有人文底蕴的支撑,就仿若失去了灵魂的人。想要满足游客内在精神需求就必须要深入挖掘蕴含在旅游资源之中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需要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品质方面的提升,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去留住更多的游客。鹤壁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且文化内涵丰富,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未能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未能做到“以文塑旅、以文促旅”。如鹤壁市淇县云梦山坐拥“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鬼谷子曾隐居在此聚徒讲学,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一众名扬天下的军事家、外交家。但是,云梦山景区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未能将鬼谷子文化、纵横文化与云梦山水游有机融合起来,未能使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浸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历史文化中,未能感受到战国时代金戈铁马的波澜壮阔,从而失去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云梦山景区失去了历史文化底蕴的加成,未能突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度降低、品牌宣传力度也不够,鹤壁市其他景区也或多或少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2]

(二)文旅融合过程中营销创意不够凸显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客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琳琅满目的乡村旅游文创产品也应运而生。这些产品的设计需要深入挖掘能够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元素,结合游客们的实际需求,通过技术革新、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呈现出来,从根本上满足游客的心理体验与人文感知方面的需求。但是鹤壁市乡村旅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大部分旅游景点并没有推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从而导致乡村人文旅游文化创新能力缺失,乡村旅游文创商品数量少之又少,抑或根本没有此类文创产品;同时因为文创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原本有限的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拿鹤壁市石林乡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来说,正是在此地召开的会议,从思想、组织和行动上进一步明确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方针,为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解放全中国的序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富含红色文化的会议旧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原本可以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起来,开发出具有融“旅游+体验+感悟+回忆+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创产品,但从实际来看,却没有任何蕴含该红色文化的文创产品,由此暴露出鹤壁市在乡村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营销创意不够凸显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鹤壁市相关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宣传与推广,另一方面导致能够体现鹤壁本土特色文化产品的缺失,既失去了非常好的宣传媒介,又影响了旅游文创产品的营收,无法从最大程度上助力乡村振兴[3]

(三)文旅融合过程中基础施设建设滞后,乡村文化空间缺乏特色

乡村旅游要想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财政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但是受制于鹤壁市财政预算资金不足的现状,用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交通方面,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没有直通市区的旅游专列,远方游客想要进入景区难度甚大,这些景区的游客来源主要是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自驾游;同时不少通往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狭窄、崎岖,旅游车辆想要进入难度很大,必需的旅游观光车等配套设施也较匮乏。从住宿条件来看,鹤壁市乡村旅游景点在这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很多景点住宿资源短缺,个别景点即使有一定量的客房,但是这些客房以村民自建房为主,条件简陋的同时,卫生状况和服务标准也不容乐观。鹤壁不少乡村旅游景点还存在停车场资源有限,停车难、服务不规范等现象。除了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一问题,乡村文化空间缺乏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以鹤壁市上峪乡桑园小镇景区为例,该小镇南临淇河,北依巍巍太行山,是天造地设的生物基因库,被誉为“淇水河畔一明珠”。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桑园小镇,先天乡村旅游资源不可谓不丰厚,然而其在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方面却缺乏特色,从小镇的仿古建筑到相关的游购娱全产业建设方面,没有突出“桑园”这一文化特色,原本该重点渲染的“农桑”这一鲜明的乡村旅游主题,却被淹没在与其他景区同质化严重的游购娱的喧嚣之中,不能给游客耳目一新的心理震撼,久而久之新鲜感褪去后,桑园小镇也逐渐沦为平庸,口碑下降,无法真正发挥其鹤壁市乃至全省旅游扶贫项目的经典示范作用。

(四)文旅融合过程中融合发展机制不够健全

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鹤壁市还存在着发展战略不够全面、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从实际操作来看,鹤壁市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旅游业的经营与开发模式,景区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靠“门票经济”作为支撑,没有充分挖掘游客们的二次消费能力,同时各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程度也不高,未能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贯彻“以文塑旅、以文促旅”的战略布局,未能形成“文+旅、农+旅、商+旅、体+旅”等产业有效融合的局面,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尚未得到有效挖掘与开发。在政府机制方面,鹤壁市在文旅融合方面凸显出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协作程度不够的问题,管理机制也过于陈旧。在我国,旅游资源大部分是由国家产权来主导的,但在各类旅游资源的市场配置方面,亟需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与开发,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或借助于市场化的公司来进行经营与开发,加大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鹤壁市在文旅融合方面政府与企业互动尚显不够,尚未形成文旅一盘棋的局面[4]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鹤壁市乡村文旅融合路径探究

(一)充分发挥鹤壁市历史文化的驱动作用,走“以文塑旅”之路

鹤壁市应充分挖掘鬼谷子文化、商卫文化、黎阳文化、淇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创新性地推出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以鹤壁淇县云梦山景区为例,与我国其他名山相比,云梦山在雄伟程度、体量、名气上可能远不及闻名遐迩的五岳、四大名山、以及其他道教、佛教等名山,甚至于跟周边的焦作云台山相比,其自然旅游资源的丰饶程度也相形见绌。但是上天赐予云梦山独有的“鬼谷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作为“谋圣”的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所齐名的大家,被誉为千古奇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是后世对其著作高度评价的精炼概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鹤壁市应该以大力弘扬“鬼谷子文化”为契机,打造出具有当地独特且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如每年定期在鬼谷子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六举办“鬼谷子文化节”,通过这一节日宣传弘扬鬼谷子文化,“以文塑旅”提升云梦山的知名度、影响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日常的旅游观光活动可以常设“鬼谷子大讲堂”、“邂逅鬼谷子”、“孙庞斗智”、“毛遂自荐”等历史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化身为历史人物参与其中,使其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仿若穿越到那金戈铁马的历史年代,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身临其境地去感知、体验战国时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以文塑旅”挖掘鹤壁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提升鹤壁市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提升景区的文化品味。留得住游客、引得来游客,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这一宏大目标[5]

(二)重新构筑乡村文化记忆,走“以旅促文”之路

乡村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乡村旅游则是其中卓有成效的载体之一。以鹤壁市姬家山乡王家辿村为例,王家辿始建于明初,几百年来一直保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国家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具有久远历史感的古屋、传统的驴车运输、扁担挑水、柴火做饭、极富特色的乡村文化,随着年轻人的集体外出,正在逐渐走向消亡。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得以开展的重要动力,要想实现乡村文旅的有效融合,村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作为推进乡村文旅融合主要力量的村民,必须使其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力量,回归优秀文化记忆,构筑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在乡民中重新注入乡村文化基因,使其在心灵上产生“望山、见水、忆乡愁”的共鸣,弘扬家风美德,提升文化认同感。鹤壁市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姬家山乡政府、王家辿村委会以及当地村民的高度参与意识,鼓励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留住生机与活力,尤其是让那些与时俱进的年轻人,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借助于高科技在充分展现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将其与新时代的文化有机融合,让游客们对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有深刻的理解与体验,让文化的血脉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唤起游客、村民们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走“以旅促文”之路。

(三)依托高科技优势,走乡村文旅“智慧化”融合之路

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鹤壁市需要借助高科技的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电商产品,走乡村文旅“智慧化”融合之路。以鹤壁市石林乡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来说,石林乡要充分发挥高科技在乡村文旅融合方面的赋能作用,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商产业,促使乡村旅游实现从“实体化”向“数字化+实体化”的转型,拓宽乡村旅游的宽度与广度。鹤壁市可以通过AR技术、VR技术、5G网络技术对刘邓大军召开会议的背景、场景、重要意义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素材设计成极富特色的文旅项目,打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项目,借助互联网为广大游客营造“云旅游”空间与平台,实现营销方式的与时俱进,使游客们能够便捷地“一部手机瞻刘邓”、“一部手机逐鹿中原”。 同时,还要借助于高科技,构筑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文旅游智慧平台,为游客提供便捷、贴心、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与营销服务。从而使得游客们在寻址目的地、景点、特色小吃、民宿、纪念品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服务与体验,同时还要加强视频讲解、旅游攻略等方面的建设,为游客们提供多视角、立体化的旅游助力。

(四)实现政府引导方式的创新化发展,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融合之路

要想实现文旅的有效融合,政府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鹤壁市政府要实现引导方式的创新发展,做好宏观调控,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融合之路。首先,鹤壁市应该在土地审批方面、在税费减免方面以及财政贴息方面推出优惠政策,创新性地推出金融产品,从而缓解、解决乡村旅游方面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其次,鹤壁市还要着眼于打造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本土乡村旅游业工作者,培养出更多优良的本土乡村旅游创业者,实现其从业者规模方面的逐步壮大,素质方面的稳步提升,结构方面的不断优化;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引进外来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创意独特的优秀乡村旅游人才,提高他们的薪资及其他待遇,使这些人才在请进来后,能够留得住,乐于为鹤壁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助力乡村振兴。再次,鹤壁市还需要对乡村旅游实施标准化管理,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加大力度去严格监管乡村旅游相关从业企业及其相关农户,使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旅游环境得到有效优化,使得那些优秀的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能够脱颖而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最后,鹤壁市要做好乡村旅游线路的规划工作,在对线路进行合理化规划的基础上,要对道路进行优化,确保乡村旅游交通的畅行无阻。重点做好游客关心的旅游景点吃、住、停车、如厕,等配套的服务建设[7]

广大鹤壁人民在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与指引下,将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动力与行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成为了推进鹤壁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在促进鹤壁市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鹤壁市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将优秀的文化厚植其中,构筑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文化氛围的乡村旅游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驱动作用,促使乡村文旅实现创新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乡村文旅特色品牌;进一步构建、创新有效保障机制,使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得到提升,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使鹤壁市乡村旅游真正助力其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褚吉瑞,刘彬.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20,559(35):56-57.

[2]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21(07):157-164.

[3]李明伟,李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矛盾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01):101-106.

[4]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 中国旅游报,2023-03-10(002).

[5]刘晓惠. 乡村旅游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N]. 海南日报,2023-03-07(A08).

[6]赵静,双海军,高科佳.重庆脱贫县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01):121-125.

[7]夏冬.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地产化”与乡村建设困境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2,396(12):161-168.


收稿日期:2023-05-16

作者简介:赵义森(1978-),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文旅融合、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