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 正文

论《离骚》的文学赏析价值与创新之处

作者:张慧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4-10-29   浏览:

摘要:《离骚》作为我国文学历史上首部由诗人独立创作而成的长篇诗歌,同样也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典范。作者屈原利用想象力塑造了丰富奇特的画面场景,运用对比等写作手法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理想,基于故事情节抒发了忠而被疏的愤懑之情,最终将抒情诗和叙事诗有机结合到一起,开辟了全新的文学创作领域。分析了解《离骚》文学创作背景的基础,根据其中包含的抒情结构和意象表现,从而进一步明确文学赏析的重要价值,研究作者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离骚》;屈原;抒情结构;意象表现;文学赏析

《离骚》作为以政治抒情为题材的长篇诗歌,是作者屈原在遭受陷害被楚怀王疏远之时创作的,不仅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强烈的思想情感,还在艺术表现和创作手法上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离骚》的创作背景为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军事、科技、思想、农业等领域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诸侯国在图强求存中展开了多项变法改革活动,不仅涌现出大量后世传颂的成语和典故,还大幅度调整了原有社会秩序和人民关系。作者屈原将个人经历、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等多项因素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完美呈现了当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历史环境,这就使得《离骚》在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等众多领域中展现出了重要作用,是新时代科研学者探讨关注的焦点。

一、《离骚》文学创作背景分析

(一)写作主体

《离骚》的写作思路清晰,内容简洁明确,主要是以作者对楚怀王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将他对楚国的美好愿望看作思想寄托,在融合朝堂局面的批判思想后,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全面描绘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既可以展现战国时期楚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又能表达作者人生境遇的美好愿望。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相比,作者屈原利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和动植物的真实变化,充分表达了自身的情感变化[1]。其并没有依赖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是从思想层面入手创作研究,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当时楚国朝堂混乱的批判思想,还为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历史背景

根据当前历史文学研究结果来看,有关《离骚》的创作背景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在被楚怀王疏远之时创作的,也有学者认为是在流放期间创作的。而结合诗歌寻找证据可以发现,其中“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而“自疏”代表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流放;但也有学者根据“济沅湘以南征兮”怀疑是屈原放逐之后创作的,但这并不足以致信,原因在于《离骚》后半部分全都是作者想象中的云游,并不是指实际事物,因此《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更加可信,作者屈原在年轻得志时遭到同僚上官大夫的谗言陷害,楚怀王因此而疏远了他,他才会在忧愁幽思之下创作出《离骚》[2]。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这三个时期,但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一阶段也正是我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由于屈原出身于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所以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幸,位于左徒和三闾大夫。为了尽快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强兵富和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和楚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矛盾,在遭受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陷害后,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从历史研究角度来看,虽然屈原的言行没有得到楚怀王的认可和重视,楚国在强秦征伐下被瓦解,但屈原创作的《离骚》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有效依据,还向人们积极传递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离骚》文学赏析价值

(一)抒情结构

1.修饰手法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家在解读《离骚》时,主要是从知识思想、艺术修养等多方面入手,虽然最终提出了差异性结论,但也包含一致性的评价内容,那就是肯定《离骚》这一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表达形式。一方面,研究《离骚》的行文结构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以骚体诗为主,科学调整了诗歌表述形式,全面增强了诗歌内容的表现力,不仅为诗歌文学创作开辟了全新形式,还为我国历史文学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研究《离骚》的艺术塑造可以发现,作者主要合理运用喻人、对比等写作手法,让整篇诗歌产生画龙点睛的创作效果[3]。同时,在多重修饰手法的引导下,《离骚》受到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家的高度认可,保留至今为后世历史文学研究、诗歌文学创作、传统文化传承等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2.抒情体系

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悲悯情怀。作者利用以物喻人的方式,直观表述了自己的悲悯情绪,并没有使用过于婉转的词汇,比如说在描写鸷鸟不群时,主要用来表现作者在朝堂备受排挤的困境,而对比雄鹰和燕雀可以展现自身的思想情怀,其中雄鹰是指屈原的豪情壮志,而燕雀代指楚国朝堂上的佞臣;第二,绝望情怀。作者在描写美人迟暮、草木零落时,充分表达了自身对楚国未来发展的担忧之情,并结合对比形式表现出贤臣重用的现实意义和自身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绝望心理;第三,怒愤情怀。这种情绪源自于楚怀王在管理决策时的犹豫不决,作者主要运用比喻的写作方式,将君臣关系看作是夫妻关系,将君子信立看作主要依据,不仅深入刻画出楚怀王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还塑造了决策不坚定的治国形象;第四,感慨情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要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拟人修辞描述方式,将动物、植物看作思想寄托,在表现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同时,充分表达了自身的感慨情怀[4]。比如说,依据春兰花在短时间内的茂盛生长,模拟楚国朝堂风气变化速度,以此向读者呈现落井下石和相互陷害的楚国朝堂局面,表达作者对朝堂风气变化的不认可和惋惜;第五,交织情感。由于《离骚》这一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表现作者在楚国朝堂的错综复杂情感奠定了文化氛围,所以能更好展现《离骚》中孤傲悲怆的创作效果,表达出作者的报国决心和苦闷情怀。

(二)意向表现

1.动植物

在创作《离骚》过程中,作者利用大篇幅描绘了独特的自然景象,其中不仅包含大量动物和植物,还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特殊情感。比如说在描写凤凰时,作者利用心境转述的写作方式,借助凤凰有机融合了自身的思想变化和个人观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楚国发展的美好期望,以及对当前局势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情绪;在描写植物时,作者会结合楚国的社会组织形态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展现当时社会发展背景,又能表达出自己忠君爱国的深厚情怀[5]。首先,植物。在《离骚》这部文学作品中,总共出现了23种花草树木,其中香草占据比例更大,作者主要是利用香草暗指人才任用和贤成培养,而后在美丑对比分析中展现楚国朝堂的黑暗统治;其次,动物。在《离骚》这部文学作品中,总共出现了11种动物,且每种动物都具有独特的象征内涵,作者主要是利用动物意象的表现手法,展现楚国朝堂的腐败现象,表达自身无法对抗腐败势力的无奈感慨;最后,自然景物。作者同样描写了多种自然景物,比如说黄昏、飘风等,将其与历史社会环境整合到一起,借助风景意象的表述方式,不仅能勾勒出特定的情感符号,还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楚国美好发展的留恋[6]

2.君臣意向

虽然作者屈原在《离骚》中对君臣礼遇寄予了较高期望,但也对楚国朝堂变化提出了批评,因此在文学创作时,作者屈原结合历代君王任用贤臣的典故,表现出自己想要改变楚国朝堂局面的期盼。比如说,汤禹和周文王等不同时期的君王都擅长运用贤臣,由此对比分析君王和贤成之间的关系,来反衬屈原当时所处的困境,最终引发出楚怀王并非明君的暗喻。

3.佞臣形象

首先,作者屈原利用恶草暗指楚国朝堂上的奸诈之徒,其中诗中描写到朝臣会将装有杂草和粪土的香囊佩戴在自己腰间,认为装有幽兰的香囊不能佩戴,以此表现出臣士群党的基本思想,展现楚国朝堂官员的腐朽内心;其次,作者屈原在使用芳泽词汇时,将杂糅看作是自己与其他腐朽朝臣的共处过程,以此表现自身的君子之情;最后,作者屈原在听闻“吉故”的典故之后,表现出了内心的苦闷,原因在于曾经培养过的一批人才,在自己放逐之后,成为新贵助手,与自己兵刃相见,以此表达内心深处的愤怒之情。

4.夫妻隐喻

从夫妻角度研究自己与家国之间的关系,是《离骚》文学创作中意象表达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比如说,作者屈原在描写求美释女、独无芳草的段落时,用夫妻关系这种隐喻的写作方式来表现楚国朝堂的君臣关系,暗示作者远离故乡的无奈之情。

5.虚构故事

作者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自身对楚国发展的美好期盼,揭露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楚国朝堂的腐败局面,运用虚拟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和哀愁之情[7]。比如说,在神游天际时,作者驾驭龙凤到达天界面见天帝,但却遭受了云霓和飘风的阻挡,将这一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相对比,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忠诚之情和被放逐的苦闷;又比如,作者虚拟创造了求取美女的场景,且每次求取结果都是失败的。在这一过程中,美女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的志向,暗指作者在朝堂中备受排挤和无法改变局面的失败经历。

三、《离骚的创新分析

(一)技术手段

从本质上讲,《离骚》作为一种荡气回肠的诗体,利用巨大篇幅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能全面展现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思想斗争等,不仅将塑造诗人自我形象看作主要目标,还充分展现了诗歌艺术的丰富情感。比如,作者屈原在诗歌的第一部分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方面是指诗人自己,比如高尚廉洁、理想追求、顽强斗争、爱国精神等;另一方面是指楚怀王和佞臣党羽,比如愚昧自私、贪婪成性、结党营私等。将这两种对立的人物形象放在一起描写,不仅能充分表现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鲜明呈现善恶和美丑。

(二)手法创新

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是以浪漫主义诗风为主创作文学作品,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屈原的文学作品属于浪漫主义之作,但这只是侧重于创作方式而言。从表现内容角度来看,其中蕴含大量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和生活场景的内容,从中可以了解更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为实践研究提供有效依据[8]。由此可见,不能直接片面地认为《离骚》是浪漫主义之作,而是要从多角度入手研究,明确认识到《离骚》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能全面展现其中蕴含的文学魅力。从我国文学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素有“风”“骚”并称之说,其中“风”是指《诗经》,而“骚”代表楚辞,两者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发展至今依旧产生了深远影响。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离骚》在完美融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了作者不屈抗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情怀,是新时代下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的对比角度来看,作者屈原更加注重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和传统贵族垄断权位,而这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思想恰好相反;在国家外交上,楚国也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亲齐派,另一派是以怀王幼子为首的贵族集团亲秦派,在这种对立的发展局面中,屈原要想实现政治理想面临重重困境,阅读诗歌可以快速掌握这一矛盾冲突。

(三)语言创新

作者屈原在结合南方民歌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体——楚辞,虽然句子长短不一,整体段落层次错落,但具有优美的节奏声调,阅读起来非常悦耳动听。同时,作者屈原还将楚国方言融入了诗歌中,不仅表现出自己对楚国语言的热爱之情,还体现了楚辞新诗体的应用特色[9]。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直接搬运地方方言,而是要根据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进行筛选。其中,《离骚》中的方言除了少数动词、名词之外,大都是表现情感变化的语气词,因此《离骚》也被称作是充满情感的抒情诗,更容易让读者阅读和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在研究《离骚》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创新方向中,深层探讨了其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和抒情体系,挖掘了动植物、君臣意象、虚构故事等多种意象描写,这为新时代研究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了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九州.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8(11):48.

[2]王繁.无路可走的智者——读《离骚》随感兼论屈原形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22(1):110-112.

[3]李杰.《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分析及其特有的审美价值[J].散文百家,2021(16):62-63.

[4]柯马丁,姚竹铭,顾一心. "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以屈原和《离骚》为例[J].文史哲,2022(4):57-76.

[5]李炳廷,李睿熹.《中国评论》与《离骚》首次英译考[J].大连大学学报,2022,43(1):26-33.

[6]李洁琳.《离骚》互文性初探[J].美与时代(下旬刊),2022(2):15-18.

[7]郭学文.美人与香草——《离骚》的两大意象解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7):84-85.

[8]冯俊.从误读到融合:英美《离骚》研究史[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2(3):41-53.

[9]刘佳妮.香草与美人:破译《离骚》的象征及寄托[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2(1):119-121.


收稿日期:2023-08-01

作者简介:张慧(1990-),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