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 正文

牧野地名考

作者:夏伟田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4-10-09   浏览:

摘要:牧野,因武王伐纣、灭商兴周的决定性战役在该地进行而成为历史地理专用名词。典籍文献对牧野之战记载较多,但对牧野的具体位置记载存在差异。通过对史料记载分析、比较,查阅历史地理专著,对照历史地图标识,与地方史志印证,实地考察而确定了牧野地望,应在朝歌故城(今淇县旧城区)南郊十四华里至二十六华里范围内,大体在今淇县、卫辉市(旧称汲县)交界处,即今淇县北阳镇常屯、骑河黄庄,南至卫辉市顿房店乡稻香店、前稻香村、后稻香村、清水河村一带。

关键词:牧野之战;朝歌;牧野地望;古清水

牧野作为历史地理专用名词,写入典籍,载入史册,源于武王伐纣进行的一场灭商兴周的牧野之战,往事已越三千年,由于年代久远,历史沿革,关于牧野地望,说法出现差异,甚至有讹误,至于今日,大体有三种说法。其一,牧野在朝歌故城(今淇县城旧城区)南郊的淇县、卫辉市(旧称汲县)交界处的古清水流域,即今淇县北阳镇常屯、骑河黄庄,南至卫辉市顿房店乡稻香店、前稻香村、后稻香村、清水河村一带。其二,牧野在朝歌故城(今淇县城旧城区)西南,未指明具体位置。其三,牧野在新乡市牧野区一带。那么,真正的牧野之战发生在何处?应以第一种说法为是。依据如下。

一、典籍文献所记载

在商亡之前,牧野应该是都邑之外郊区的泛称,武王灭商一战,改朝换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载入史册。灭商之战的地点,遂成为专用历史地理名词。较早出现牧野地名的典籍有《逸周书》《尚书》《书序》《墨子》《荀子》《淮南子》《诗经》《说苑》《容成氏》《史记》等。关于牧野地望,大多记载或注释指向纣都朝歌南郊。如:《诗•大明》疏引《书序》注云:“牧野”,纣南郊地名[1]。《后汉书·郡国志》曰:“汲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2]清《一统志》曰:(牧野)“在淇县南。”[3]《通鉴地理今释》等文献多有相同说法不再列举。

牧野之战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史学家多有考证,具体说明了牧野距纣都朝歌的距离及方位。如:《逸周书•克殷解》:“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文中对牧野的注释为:商郊,在今河南省淇县南。孔晁注云:“纣出朝歌二十里而迎战也。”[4]《尚书•牧誓》《孔传》曰:“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5]《通典·州郡》曰:“郊野之地,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6]《后汉志·郡国志》曰:“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刘昭注:“去县十七里。”[3]从以上记载看,牧野位置在纣都朝歌南郊十七至三十里处。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周秦汉时期,一里相当于今天的0.83里,唐代有“大里”和“小里”两种里,大里530米左右,小里440米。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中的一里约相当于440.7米,《通典》与之相同,因此,唐代的一里相当于今天的0.88里。由此可见,牧野在纣都朝歌南郊十四华里至二十六华里的范围内。

清《淇县舆地图说》,有较高的存史价值。该书《县境·四至八道》部分写道:“南偏西循驿路至汲县(今卫辉市)界二十里。(从)县前淇门驿(清光绪间住址在县前街,卫康叔旧宫),即今淇县东街北头西拐路北,俗称马号),(至)南偏西三里南堂,又二里(至)五里桥,又三里(至)史庄,又二里(至)十里铺,又三里(至)十三里铺,又五里(至)常屯,又二里与汲县交界(旧有界碑),又五里(至)汲县小双村,又二十五里汲县卫源驿。……又县南偏西二十里黄庄(即今骑河黄庄),接汲县道光店(今卫辉市稻香店)界。(旧有界碑,西少北距常屯界碑二里)。”

《淇县舆地图说》注:“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疏[正义]曰:传言在纣近郊三十里,或当有据也。皇甫谧云在朝歌南七十里,不知出何书也。言至于商郊牧野,知牧是郊上之地,战在平野,故言野耳,《礼记·大传》云:牧之野。”[7]

以此推断:牧野之战的主战场应在淇县常屯以南的骑河黄庄、卫辉市稻香店、后稻香村、前稻香村、清水河村一带。

当代史学家多采用牧野位于纣都朝歌南郊即淇县与卫辉市交界处的说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云:“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汲县)誓师……”[8]。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云:“武王的军队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没有遇到抵抗,不久即进据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北),这时商王纣仓皇发兵应战……”[9]。《尚书》顾迁评注《周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注释牧野:殷朝歌南郊,在今河南淇县以南汲县以北[10]

宋涛主编《四书五经》、何亚辉主编《诸子百家》、邵炳军主编《逸周书·克殷解》等书籍中对牧野的注释基本一致:在今河南省淇县南。

郭沫若、李学勤、宋镇豪等史学大家均持牧野位于淇县南卫辉市北的说法。

二、历史地理专著如是说

郑杰祥著《商代地理概论》:“司马彪曰‘牧野去朝歌城十七里。’‘这里所说的纣南郊即朝歌城的南郊,它正像司马彪所说的位于朝歌城南约8公里。’”[11]那么,这个位置正好为淇县、卫辉市交界处的古清水流域,也包括清水支流沧(仓)水。淇、卫界河沧河,古称仓水、沧水、苍河,据《汲县今志》记载,苍河“至道光店,合清水河。故苍河有清水河之名”[12]。也就是说,流经此处的清水及其支流仓水都有清水之称。

《水经注疏》:“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清水……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曲而南,迳凤凰台东北,南注之也,又东入于河。”[13]这就说明,朝歌故城南郊的清水流域就是牧野之地,淇水、古清水与古黄河三水交汇处在凤凰台附近。

根据《淇县地名志》记载,并查证杨守敬手绘《水经注图》等资料,经过实地查看,合城为淇县西岗镇石奶庙村,三会亭在石奶庙村与卫辉市皇甫村之间。凤凰台在古清水河南岸,凤凰台旧址尚存,位于卫辉市东板桥村东南,已经成了地理标识。

经查《黄河变迁史》《极简黄河史》《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及地方史志得知,古黄河流经卫辉市北部、淇县东南(淇县部分村庄今已划归卫辉市)一带。《商代地理概论》中写到:“赵一清《水经•淇水注》疏曰:‘河北即朝歌也。’”[11]《水经注疏》淇水条也有相同说法。“河”在先秦特指黄河,说朝歌为“河北”较为属实,可知古黄河在朝歌南郊。

横向流经朝歌南郊的河流依次是:北为仓水,中为清水,南为古黄河。仓水先汇入清水,清水东流至合城(今淇县石奶庙村)南三合亭附近,与北来的淇水汇入古黄河。牧野之战的战场就在古黄河以北的古清水两岸。《商代地理概论》云:“古清水北距朝歌商邑最多不过一二十公里,它与卜辞所记‘于滳王逆以羌,王于宗门逆羌’的地望正相符合,可见古清水应当就是卜辞中的滴水。”同时,郑杰祥先生考证了“卜辞牧地应当就是春秋时期的牧地,又称之为牧野”[11]

在淇水、古清水与古黄河的交汇处之西,朝歌故城南郊,平原辽阔,河道稠密,正是“土地平衍,据皋跨泽”之地。符合朝歌故城南十四华里至二十六华里范围内的村庄,主要有淇县常屯、骑河黄庄、卫辉市稻香店、后稻香村、前稻香村、清水河村等。(清)杨守敬等编绘《水经注图》中,将牧野的位置清楚地标在了这个位置。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商代牧野位置,标注于今淇县与卫辉市之间,三者标注基本相同。

三、地方史志记载

《淇县志》载:“(武王灭商)战斗中心约在今汲县北至朝歌之间,史称牧野。”[14]

《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八,汲县条,“殷牧野地。”[3]汲县即今卫辉市。《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八,仓水条:“仓水源出淇县南,流至汲县北入清河,亦曰仓河。《水经注》:仓水出西北方山西仓峪,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又东南入于清水。”[3]仓河为淇县、卫辉市界河。出太行山流入平原分为三支,现已成季节性河流,其北支流经淇县境内的北阳镇骑河黄庄,中支流经清水河村一带,南支流河道基本淤积断流。

《一统志》“牧野,在淇县南,《书序》‘武王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传》‘牧野,纣南郊地名。’”[3]

从地方史志记载来看,对牧野的具体位置、地形地貌记载比较清楚,互相印证,最为可信。

四、从武王伐纣路线分析确认

较早记载武王伐纣进军路线的典籍文献很多。如:《尚书》《荀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史记》《淮南子》《上海楚简<容成氏>注释考证》等等,综合来看,“武王行军路线所经地点有汜、怀、宁、共头、戚、百泉至牧野……汜,水名,据考其地在成皋之间。怀,近河地名,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共在今河南辉县,百泉在河南辉县北十里,戚亦当在其附近,宁在河南获嘉,可见渡过孟津以后,一路东北行,直达河南淇县以南,即商郊牧野。”(《商代史·卷九》之《商代战争与军制》)[15]

我们可以在现今地图上标出大致进军路线,即从孟津(一说汜水)渡河后,然后东过怀地,即今武陟县城附近,北上宁地,即今修武县城东,向北至戚,今获嘉县与辉县交界处凤头岗遗址。再北至共头、百泉,即今辉县市北,然后从百泉转向正东,直扑朝歌南郊。大约经过现今的卫辉市太公泉、安都乡、顿房店乡一线。牧野战场与百泉基本上处于正东正西位置,走此路线最距离最近。武王伐纣是一次长途奔袭,从百泉至朝歌郊外为强行军,天未大亮已经抵达,即“厌旦于牧之野”[16]。《集解》曰:“癸亥夜陈,甲子朝誓之。”[17]武王举行战前动员誓师,即如《牧誓》篇。武王伐纣的战争在此开战。

由此可知,牧野战场在朝歌故城南郊,即今淇县、卫辉交界处,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五、对另外两种说法的否定

(一)对牧野位于淇县西南的否定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牧野,一作坶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18]但采用该说法的较少。淇县城西以及城西南为太行山,特别是西南部丘壑相间,东西走向的道道深沟,不易行军,特别是战车部队。也无法展开阵势,使用战车驰骋作战。

(二)对牧野在新乡市牧野区的否定

理由如下:

第一,所有典籍文献未见武王伐纣经过“乐”地的记载,从《商代地理概论》等资料看,河南新乡市附近在卜辞中称“乐”地,即商代为乐地,距朝歌故城80余华里。《西周史》说:“后人指(牧野)为朝歌以南七十里的地点,是错误的。”[19]

第二,伐纣联军一夜之间从百泉疾行军50里就可抵达朝歌南郊,没有必要南下70里,到乐地(新乡牧野)绕上一圈再北上,贻误战机。

第三,伐纣联军进抵王畿之时,纣王才仓促应战,在朝歌城南摆开阵势迎战。武王率军从宁地北上,从百泉东来,纣王不可能跑到乐地布阵迎敌。

第四,古代重装(战车)部队行军里程,一天三十里,疾行军一天六十里(倍道而行),从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看,纣王在牧野战败,逃回朝歌王宫,与妲己告别后,逃至城西十二里外的鹿台,裹上美玉,引火自焚。武王当天入朝歌城,砍下妲己等王妃脑袋示众,又到鹿台屠戮纣王尸体,随后到朝歌城外驻扎。如果在八十里外的新乡市牧野区,则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多的事情。

第五,从目前权威的历史地图来看,尚无将牧野标在新乡市牧野区的,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六,有人说东汉许慎认为坶野(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由此认为牧野在新乡市牧野区。其实,许慎笔下的七十里,只是现在的五十余华里,此处坶野应指汲城,汲城为当时汲县治所。因此,以此推测牧野在新乡市牧野区不可靠,与朝歌故城西南八十多里外的新乡市牧野区不符。

第七,新乡市牧野村,宋元称穆村,明至清康熙年间称牧村,今名牧野乃清乾隆以后附会牧野之战故事而称。

六、结语

由以上五方面论证,牧野在朝歌故城(今淇县城旧城区)南郊的淇县、卫辉市(旧称汲县)交界处的古清水流域,即今淇县北阳镇常屯、骑河黄庄,南至卫辉市顿房店乡稻香店、前稻香村、后稻香村、清水河村一带。

参考文献:

[1](清)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黄永年校点.古本竹书记年辑证:第1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四卷[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0:1729.

[3](清)和珅.钦定大清一统志(影印版):卷158[M].

[4]邵炳军.逸周书文系年注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1.

[5]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56.

[6](唐)杜佑.通典:第1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946.

[7](清)曹广权.淇县舆地图说[M].清光绪年间版,1986河南省淇县地方志总编室重印:17、18、21、72.

[8]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

[9]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页.

[10]顾迁译注.尚书: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131.

[11]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第1版[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4、75、34.

[12]河南省卫辉市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汲县志:下册[M].2006:336.

[13]杨守敬.水经注疏:第1版[M].南昌:江西古籍出版社,1989:816-817.

[14]淇县志编委会.淇县志:第1版[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1996:162.

[15]宋振豪,罗琨.商代史卷9:商代战争与军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4.

[16]诸子百家:第三卷[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909.

[17]司马迁.史记: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9.

[18]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71.

[19]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96-497.


手稿日期:2023-05-15

作者简介:夏伟田(1963-),男(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淇县西岗镇第一初级中学中教高级,研究方向:地方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