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 正文

鹤壁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初探

作者:王勇强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4-09-23   浏览:

摘要鹤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有着丰富的煤炭工业遗产资源,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有助于其实现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并对废弃矿区设施进行有效再利用。鹤壁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规划,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把发展旅游同矿区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注意彰显鹤壁地域特色。

关键词:鹤壁市;煤炭工业;工业遗产旅游;旅游产品

鹤壁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在其鼎盛时期,鹤壁煤业建有十一个矿区,从业人数约5.4万,产值占鹤壁市的一半左右,是鹤壁市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采,鹤壁煤炭资源已日渐枯竭,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鹤壁坚持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电一体化、煤化工、建材、煤机等为龙头,向精细化工方向和高端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形成中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鹤壁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2022年煤炭产业增加值占比已下降到6.1%,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47.7%,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6%,彻底改变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1]。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鹤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3%、35.94%、41.95%[1],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海绵城市、清洁取暖等方面成果突出,鹤壁初步实现了由“黑”变“绿”的华丽转身,发展成为了一座宜居宜游的美丽城市。鹤壁采煤、用煤历史悠久,近代以来煤炭工业繁荣,目前正在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煤炭工业文化。后矿业时代,充分利用煤炭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变“废”为宝,不仅可以激活鹤壁煤炭文化基因,拓展城市发展增长空间,还能丰富鹤壁文旅产业链条,推进鹤壁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遗产旅游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对象开展的旅游活动。《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凡为工业活动所造的建筑与结构以及所含工艺与工具等所有物质及非物质表现,涉及企业历史的记录档案以及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2]。工业遗产旅游与其他文化遗产旅游一样都是大众旅游产品。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旅游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比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开发模式和发展经验。中国的工业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来讲工业遗产旅游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毕竟我国工业化历史还比较短。随着我国传统制造慢慢地被新兴的现代智造所取代,那些已经退出或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工业厂房、设备、设备的妥善处理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对那个时代的那种工业文化的怀念与保留也显得非常重要,于是一些地方开始学习英国、德国搞起了工业遗产旅游,比如首钢园作为冬奥场馆使用,广州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中山岐江公园,上海杨树浦工业区将上海最大的工业码头区设计成“滨江亲水游览带”,全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鹤壁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的意义和前景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鹤壁煤炭工业文化,记得住鹤壁的“乡愁”

鹤壁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很多居民都是因为煤炭产业的需要从全国各地来到鹤壁工作而定居下来的,煤炭是鹤壁最主要的产业标记和文化图腾,是鹤壁人最鲜明的文化记忆,也是鹤壁最浓郁的“乡愁”。鹤壁煤炭开采和使用历史悠久,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末年,北宋时期技术逐渐成熟,鹤壁集宋代采煤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乃至全世界开采最早、技术最先进的煤矿之一。近代以来鹤壁采煤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57年鹤壁市以煤立市,在短短的建市前三年就接连创下了89项全国煤炭系统新纪录,成为全国煤炭战线的一面旗帜。1959年郭沫若写的一首《西江月》,“鹤壁蒸蒸日上,乌金滚滚汪洋”的描述展现了当年鹤壁火热的建设景象。[3]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有利于保护这些鹤壁煤炭工业记忆,彰显鹤壁煤文化魅力,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留下鹤壁煤炭工业的“背影”,记住鹤壁“乡愁”。

(二)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鹤壁文旅产业产品类型,推进鹤壁文旅成体系、出特色

鹤壁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山地、丘陵、平原地形地貌复杂,淇河是一条文化河,黄河故道、大运河故道,千百年来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淇县朝歌古城、南太行传统古村落、卫赵故地,民俗文化与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文旅产业,民俗文化节、文博会、樱花文化节等文旅品牌名声鹊起。但同时也存在着资源规模小、特色不鲜明、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产品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等问题,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有利于鹤壁旅游产品的“延链”“扩线”,丰富鹤壁文旅产品类型,延长游客滞留鹤壁时长。鹤壁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城市,既有丰富的自然矿藏,也有丰富的“文化矿藏”,煤炭矿藏日渐枯竭,但煤炭工业文化的矿藏则有着非常可观的开发前景,若能实现“文旅+文创”,相对于煤炭资源,煤炭工业文化资源可以做到“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有利用充分利用后矿业时代鹤壁矿区废弃场地与设施,变“废”为宝,浴火重生

近几年,鹤壁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非常注重文化记忆的塑造,在老城区修旧如旧,增加文化底色,希望把这个曾经的煤城转变成为富有活力的文化之城。比如鹤山区、山城区的市委市政府旧址,山城区融入诗经文化、传说故事的走马塘巷,山城区打造工业小巷红六巷,淇滨区打造“678”特色怀旧小巷,建设成以鹤壁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特色建筑风格和场景主题的体验式情景街区,以期留驻人们的“时代记忆”。鹤壁有大量的废弃矿山、矿井、煤炭工业设施、设备和厂房,有的已破败不堪,有的则转为他用或在产业升级与城市改造中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伴随着这些物质性东西的破败与消散,消失的还有一些文化符号和那个历史时代的记忆,有些看似普通的物件甚至可能就是不可再生的工业文物。“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调查、整理、开发和利用这些废弃场地和设施,让这些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已经走进历史或将要走进历史的“要素”从历史中走出来,变“废”为宝,在文旅这个新型产业中找到“用武之地”,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这些煤炭工业遗产在产业转型的涅槃中实现“重生”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留驻鹤壁的文脉和时代记忆,不仅有老城区的传统小巷,更有更加丰富的煤炭工业遗存资源。“矿区+老城区”煤炭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开发才是鹤壁工业遗产旅游正确的打开方式。

(四)有利于展示双碳目标下鹤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新”“旧”对比,“黑”“绿”辉映

与其他煤炭资源城市一样,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开采,鹤壁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鹤壁在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鹤壁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城市,空气优良天气达30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31.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9%[3]。二是鹤壁科创新城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鹤壁智造”规模初现,鹤壁正在抢抓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带来的机遇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河南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三是打造绿色宜居幸福之城。截止2021年,全市完成造林11.5万亩;新建改建街头游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225个,提升各类绿地面积11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4]四是开展低碳园区等绿色创建活动,推进节能技术改造、“零碳工厂”建设,建成“花园式工厂”40个以上。“十三五”期间,鹤壁市节能控煤考核全省优秀,节能减排示范连续3年在国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保持全省前三。鹤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在由“煤”变美、由“黑”变“绿”方面为全国提供“鹤壁方案”,展示了“鹤壁模式”。老城区的资源型发展的过去和新城区创新型发展的现在与未来在鹤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缩影。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在充分实现鹤壁高质量发展和展示创新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保留、开发、展示煤炭工业及其所代表的资源依赖型传统发展模式,在鹤壁打造新旧交替和对比的工业文化旅游基地,让人们在“黑”与“绿”的交相辉映中感受低碳经济和生态发展的时代脉搏。

(五)有利于提升鹤壁煤炭相关产业发展的吸引力

尽管有很多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但直到2022年我国终端用煤比例仍有10%,煤电比例甚至达到62%,而且煤被称为化工原料之母,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可以炼焦、加工成合成气。鹤壁毗邻有“煤海”之称的山西,正在发展煤炭物流和煤化工产业,即使本地的煤炭资源枯竭了,也可以做足、做强煤炭这篇大文章。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构筑煤炭工业及其文化展示与传播体系,有利于强化鹤壁煤城的定位,宣传鹤壁煤产业,为鹤壁发展相关产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鹤壁煤化工相关产业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鹤壁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的基础和条件

(一)鹤壁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丰富

鹤壁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处,且位于广袤且人口稠密、城乡密布的华北平原的中间部位,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高铁和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乘高铁30分钟到达郑州、2.5小时到达北京。新建的安阳红旗渠机场距离鹤壁城区只有20公里的路程。鹤壁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比邻环渤海湾城市群,面对着整个华北平原1.5亿的大客源市场。

(二)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鹤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人文景观众多,淇河有“北方漓江”之称,浚县古庙会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黎阳仓遗址和大运河申遗成功为鹤壁旅游带来新的更大的影响力。截至2019年底,全市获得经营许可证的A级旅游景区(点)17家,其中4A级7家;拥有组团、国内旅行社13家;星级酒店9家。全年来鹤旅游人数达到1530万人次[5],2021年中国旅游协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鹤壁召开。近年来,鹤壁文旅融合发展势头迅猛,“一山两河五板块”的总体布局已全面启动,传统景区全面提质,国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进入实施阶段,文创特色产品呈现多元之势,鹤壁正在朝着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宏伟目标迈进。

(三)煤炭工业旅游资源丰富

鹤壁市因煤建市,煤田总面积150平方公里[6],截至1991年底,共探明煤炭储量12.64亿吨,保有储量10.73亿吨。鹤壁采煤由来已久,据资料记载,鹤壁至少在三国至西晋时期已开始出现采煤活动。经过七八百年的探索积累,至北宋鹤壁采煤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时矿井能一次性组织一百多名矿工在多个工作面同时采掘,采煤技术比欧洲早800年。清朝后期鹤壁采煤业大兴,逐步走向近代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煤矿数量持续增加,公司化盛行。1957年,因煤而设的鹤壁市成立,全国各地都来支援鹤壁煤矿建设,鹤壁煤炭工业迎来了辉煌,煤城成了鹤壁的代名词,同时,煤矿设备、装备产业在鹤壁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伴随着采煤技术的发展和采煤组织形式的变革,在鹤壁矿区也留下了大量煤炭工业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鹤壁产业布局的转型升级,煤炭工业逐步衰微,大量的煤矿关停,留下了大量的废弃或将要废弃的采煤设施、设备。当然,鹤壁的煤深加工产业近年来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煤炭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也为我们昭示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从古代到近代,从过去到未来,无论是煤炭的开采和使用,鹤壁都能够完整地呈现一个美好的煤炭工业发展的“标本”体系,为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四、鹤壁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的路径和策略

(一)做好鹤壁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调研和开发潜力分析工作

旅游开发是资源型城市矿山遗址经济转型的重要渠道之一。英国曼切斯特市的北部地区、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地区等传统老工业区,通过废弃矿山旅游开发基本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我国自2004年开始探索利用废弃矿山开展旅游的实践与制度建设,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全国各煤炭矿产城市情况不同,不一定都适合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开展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潜力分析。一是要进行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分析。煤炭工业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表现为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8],涵盖煤矿露天坑、矿井生产建筑、选煤厂、筛选厂、原煤装储/运输系统、排水供水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动力设备(如变电站、发动机房、泵房、压缩机房、锅炉房等)以及与煤矿相关联的社会活动场所[9]。工业遗产价值越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强。二是要开展矿山开发条件分析。矿山遗址旅游开发必须考虑场地生态环境质量和风险安全状况。生态环境质量、风险安全状况越好,则开发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旅游开发。矿山遗址上的建筑物质量是影响矿山遗址旅游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建筑物结构的安全状况越好、再利用修复成本越低,则旅游开发潜力越大。同时还要考虑开发的社会条件和政策条件等因素。三是要分析城市开发环境。旅游产业本身是关联性强、对宏观环境系统依赖和影响都很大的产业类型,其发展依赖于客源市场,运行涉及“吃、住、行、游、购、娱”众多部门和行业。矿山遗址旅游开发需要广阔的市场,并以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为支撑。

(二)做好鹤壁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整体规划和发展模式选择工作

科学的规划时确保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有序开发的重要基础。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充分进行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发展规划。首先,从大的范围来讲,要把煤炭工业遗产旅游与鹤壁文旅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鹤壁文旅产业的大局考虑,发挥鹤壁文旅产业的整体优势,整合煤炭工业遗产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实现互补、互融、互促。比如鹤壁的古城旅游、民俗旅游、非遗旅游、乡村旅游等要与煤炭工业遗产旅游一起构成鹤壁旅游产业的航母战斗群。其次,从小的范围来讲,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本身的开发也要做好规划。资源禀赋不同、开发条件不同在进行开发的时候要有个先后顺序和开发强度、方式和开发方式也不同,要因地制宜,根据山城、淇滨、鹤山不同地区煤炭工业遗产资源和区位等开发条件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与产品形式,利用废弃的煤矿小铁路把这些旅游点连接起来。比如价值高、容易开发的资源可以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前提下,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题,形成集游览观光、工业忆旧、科学考察、科学知识普及为一体的地域空间。对于价值高但开发条件不好的资源应以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为基础,进行功能重构和场地风貌的景观再造。对于价值低但开发条件好的资源则可以利用矿山遗址的工厂建筑物、生产设施等,引入“创意、艺术、时尚、高科技”等元素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与改造。

(三)鹤壁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要突出鹤壁特色

一是鹤壁因煤设市,随着煤炭的开采市政府所在地三次搬迁,形成了带状的城市发展格局,是典型的以煤建市、因煤兴市的城市,开采煤矿的原因造成了城市的线性分布。二是鹤壁用煤、采煤历史悠久,从遥远的古代到现代采煤、用煤及煤深加工的历史呈现完整的线性分布。三是鹤壁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由于煤炭在转型前占据鹤壁全市GDP的比例高,“一煤独大”更为典型,现在搞科创新城,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在较小的市域面积里形成了鲜明的新旧发展模式对比,格局典型的代表性意义。四是鹤壁市是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1957年鹤壁建市,辖区为原鹤壁矿区区域,建市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便创下了全国煤炭系统15项国家纪录,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1958年,鹤壁煤矿工人再接再厉,创下了74项国家纪录,成为全国煤炭战线的一面旗帜[10]。1959年4月,中央煤炭工业部、全国煤炭工会在鹤壁召开了“全国煤矿基本建设现场会”。那个时代,大批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赴鹤壁,支援鹤壁煤炭工业建设。鹤壁矿区规模在全国、全省排不上名,但凝聚着我省、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旅游开发时要突出这些地方特征。

(四)加强煤炭工业遗产资源多元化开发

首先,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资源条件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一是可以采取工业历史博物馆模式。比如废弃的采煤场所可以开发成为博物馆,搞一些采煤场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展览,有导游对这些工业历史博物馆进行解说介绍,游客还可以在一些工业设施内,参与其中的活动。二是采取公共游憩场所模式。公共游憩场所模式主要是将废弃的工业厂区开发成公园、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场所。三是综合开发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将原有的废弃厂区改造成兼具购物与旅游功能的综合服务场所。四是区域一体化模式。从空置厂矿到工业专题博物馆到工业遗产旅游点,形成多点连片开发和区域整体协调,甚至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发展工业遗产旅游[11]。可以在淇滨区接近新城区的地方采用综合开发模式,在山城区接近城区的地方采取公共游憩场所模式,在鹤山区设置煤炭工业博物馆。条件成熟的话可以引入全域旅游的概念,在三区搞煤炭工业遗产旅游一体化发展。其次,从迎合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层面,还可以设置一些主题,搞主题旅游。一是对于老年人可以走怀旧路线,以“采矿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当年的采矿历史以及矿工生活,开办矿工食堂主题餐厅,使一些在矿区工作过或生活过的人们带领全家来旅游,回忆过去,忆苦思甜。二是对于年轻人,可以突出煤炭工业遗产旅游的教育、文化、体验功能。把那些已开采完的煤矿以及待废弃的矿井,进行一些安全加固,改造成采煤体验馆,体验矿工的井下生活,也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设施,改造成探险区以符合年轻人热情、爱冒险的精神。三是对于普通市民,可以在煤炭废弃旧址上建立主题文化公园,集科普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突出矿业生产和活动特色,使其成为有特色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五)把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与废弃矿山改造和旧城改造结合起来

旅游业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加大投入,对这六大要素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虽然矿区本身原有一些基础设施,但是这些设施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所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民俗、酒店,要修复道路,尤其是要修正和完善从城区到矿区的道路,还要建设娱乐、购物、美食小吃街等。要把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与旧城改造工作结合起来,把改善游客接待条件与改善矿区居民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一是要加强废弃矿山改造和塌陷区治理,建设后矿业时代休闲游憩区和采煤沉陷展示区。二是加强矿区基础设施改建,增加矿区文化展示,修复历史街区,在山城区、鹤山区的街头巷尾增加煤炭产业文化雕塑小品等街头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矿区文化特色的接待设施环境。三是加强矿区的美化、亮化、绿化,打造宜游新空间,改变煤矿过去给人们留下的那种黑乎乎、脏兮兮、灰蒙蒙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河南鹤壁:从“煤城”变“美城”[EB/OL].(2019-09-13)[2022-10-23].鹤壁网.http://www.hebitv.com/news/54558.

[2]张彩莲.中国近代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21.

[3]张国庆.解放前鹤壁采煤史简述[EB/OL].[2022-10-23].http://app.hebiw.com/?action=show&app=article&contentid=37666&controller=article.

[4]夏先清.杨子佩河南鹤壁市探索转型发展——煤城交出蝶变答卷[EB/OL].(2022-10-23)[2022-07-3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827814978775021&wfr=spider&for=pc

[5]2019年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22-10-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001873860577909&wfr=spider&for=pc

[6]于燕.鹤壁: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实践[EB/OL].中国改革网(2016.9.30)[2022-10-23].http://www.chinareform.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98&id=16272.

[7]张艳玲,韩顺.鲁尔区经验对山西工业旅游发展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5):44-45.

[8]常江,刘同臣,冯姗姗.中国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7 (8): 41–49.

[9]彭苏萍.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63-65.

[10]第一届市委市政府办公地:鹤壁奔向辉煌的起点[EB/OL].(2021-07-06)[2022-10-23].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706A03GGD00.

[11]刘会远,等.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20.


收稿日期:2023-05-16

基金项目:2022年度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校本重点社科科研课题“鹤壁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022-SKZD-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勇强(1978-),男(汉族),河南省商水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