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淇河为鹤壁的母亲河,用“淇河文化”统称鹤壁地域文化符合认知逻辑和学术惯例,得到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近年来,淇河文化研究得到高度重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效地提升了鹤壁文化软实力,但也存在着研究力量不够强大,基础学术研究不够深入、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力量,发挥淇河文化研究会等社会研究组织作用,搭建多元融通多项对接平台,加强内外学术交流,强化有组织科研,以技术研究为支撑、应用研究为重点推进“课题化研究、项目化开发、市场化牵引”学术路线、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为淇河文化传承发展和服务鹤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淇河文化;鹤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淇河文化是鹤壁代表性、主题性、标识性文化。弘扬淇河文化是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鹤壁人民意气风发,以文兴市,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经过近二十年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发展,这一文化旗帜已高高飘扬在淇水卫地,鹤城名片正在擦亮,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与日俱增。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淇河文化既有她的原生态,又有她的转型发展态,新时代集合在以文兴鹤旗帜下,华丽蝶变成为鹤壁代表性、主题性、标识性文化,这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互换,而是二者内在同构,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如何从理论上科学把握其内在逻辑转承关系,不仅关涉淇河文化科学概念的自洽,而且关乎淇河文化传承弘扬的实践成效。基于此,本文试图就淇河文化科学概念的自治性问题作一学理梳理,进而,以此为视野对传承弘扬淇河文化中的问题与对策作一探讨。
一、淇河文化与鹤壁文化的历史交汇
淇河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形态概念提出,最早见于2001年底鹤壁市召开的首届淇河文化研究会。这一会议由河南省文联、鹤壁市人民政府主办,鹤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承办。由此,淇河文化概念迅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顾名思义淇河文化就是淇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时空上讲,淇河文化是一个域限文化概念,这里所称的域限是相对于区限,即以行政区划界定的文化概念而言的。一般来讲,域限空间要大于区限,因为一条水系往往流经多个行政区域,而不大可能成为一个行政区的内陆河。淇河文化作为一个域限文化概念,从历时空上讲,是数千年来淇河流域形成并积淀而成的文化总和;从横时空上讲,淇河文化不仅涵盖鹤壁两县三区,还包括山西陵川、河南安阳、新乡等淇河流经的广大区域。
鹤壁文化是一个区限概念,是鹤壁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鹤壁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淇河两岸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留下了花窝、大赉店、辛村等众多遗址、遗迹。鹤壁文化不仅源远,而且丰富多彩,多具元典属性,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概括来讲主要有以卫邶鄘“三风”为主题的诗经文化;以商卫故都朝歌为主题的商卫文化;以被誉为“中国智圣”的鬼谷子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以孔子高徒儒商始祖端木子贡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浚县古城正月庙会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以浚县黎阳仓遗址、永济渠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康养文化;以淇河秀美风光和“淇河三珍”为主题的生态文化;还有以现代工业文明煤炭为集中代表的工业文化、革命红色文化、拥军文化等等。
淇水汤汤;一路向东;挟着满河诗词歌赋,流过三千年华夏春秋。进入新世纪,历史地与因文化重塑而雄起的鹤壁这座年轻的新城不期而遇,其文化形态遂赋新聚神,与鹤壁文化内在同构,嵌质转型,由域限而区限,集中成为系统而独特的鹤壁区域文化形态,荣膺鹤壁代表文化主题文化、标识文化,毋宁说是机缘的巧合,不如说是历史大时代文化主体的主动与自觉。
文运系国运,济伟业。古老鹤壁因鹤栖南山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因工业文明而崛起。跨人新世纪进入新时代,将以文化重塑而雄起。我们看到,淇河文化概念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2001年,正是新世纪的元年,她是踏着新千年的脚步款款而来的,随之,迅疾在淇水卫地扬起大波,以她为命名的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淇河文化研究》、《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淇河文化专栏、《淇河晨报》淇河文化专栏等学术文化阵地如雨后春笋;郑厚德和姚慧明两位文化学者联袂创办《淇河文化网站》;一大批热忱鹤壁文化事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齐奋进,深入发掘整理有关淇河文化的历史资料,研究淇河文化的范围、内容、发展脉络、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文化赋能,在文旅文创、以文兴鹤的鹤壁高质量发展中的使命担当。特别是时任市委书记李新民对王志强撰写的《传承淇河文化 建设特色城市——浅谈新区城市建设与淇河文化品牌的关系》[1]一文作出批示:“很有见解,很有思路,值得重视”。时任市长王训智批示:“王志强同志这些建议很好,请旅游局的同志们认真研究吸纳”。一时淇河文化研究高潮迭起,蔚为壮观。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2]那么,今天在淇水卫地出现的这一文化“潮思”的价值何在?又是契合于一个怎样的时代?一言以蔽之,就是呼唤鹤壁这一古商卫大地蕴含的深厚文化,在新世纪新时代焕发生机,裂变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以更加主动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自觉开掘兴鹤富源。
淇河文化长河波澜壮阔,历史总会在重要时点铭刻下永恒的时代印记。淇河文化由域限而区限,像埋下的一个历史伏笔,但等大时代文化潮涌,华丽蝶变。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之母,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草而居,河流的特性塑造了文明的特质,以水命名文化成为一种可感可亲达观通慧的普遍文化现象,世界“四大古文明’皆由河流哺育而成。上善若水,以淇河命名、标识鹤壁文化,于无声处“擦亮了她那灵动明媚的底色,也更加挺起了她那开放、包容、求变、善成、致远的灵魂与特质,而在其背后则是新时期新时代鹤壁以文兴鹤的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质言之,淇河文化成为鹤壁独特之标识文化,概因鹤壁以文兴市而发轫、打造鹤壁城市名片而滥觞、热爱鹤壁文化事业之众同仁阐扬发微而神聚、大时代鹤壁天地人“三才”合一而远播,“荣膺鹤壁代表文化、主题文化、标识文化,实至而名归,是文化人文地标的典型性表达。”[4]由鹤壁文化”而“淇河文化”,在历史主动的时空腾挪转承中,鹤壁文化历史地实现了动宾结构转换,这一能动主体性转换,预示着新时代鹤壁将更加强力地掘启积淀在这片古老而又青春土地上的文化富源,以文兴鹤进入了发展快车道鹤壁这一古商卫大地更加焕发青春与活力。
鹤壁从“鹤壁文化”到“淇河文化”历史主体主动的转承与塑型,无疑是就其本质而言的。从概念关系上讲,我们固不能把“淇河文化”与“鹤壁文化”相等一,鹤壁文化本是淇河文化之一部,或者说是淇河流经鹤壁区域之淇河文化,她们本属于属种关系。但是,从淇河文化与文化鹤壁的内在同构和文化创造性、认同律上讲,把淇河文化称为鹤壁文化,或反之,不仅不为混淆僭越和霸权,恰恰标志着淇河文化与鹤壁文化的使命同在,是历史主动而矗立在大淇河文化高原上的一座高峰,堪称大时代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形成的具有文化典型性的“鹤壁样本”。
再回到问题本身,新形态的淇河文化与鹤壁文化内部各具体形态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淇河文化包括商周文化、诗经文化、儒商文化……这些具体文化形态统统属于淇河文化或者说她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淇河文化,但不能反过来说,淇河文化就是商周文化、诗经文化、儒商文化,正如说苹果是水果,但不能反过来说水果是苹果一样,她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能割裂者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混淆二者的关系,否则理论上会导致谬误,实践中会陷人狭隘,更有害于淇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淇河文化旗帜的文化使命
当前,文化无疑是一个热度极高的词汇,全国各地推出的文化品牌、文化工程不胜枚举,就我省来看,河南有“中原文化”,南阳有“汉文化”,洛阳有“河洛文化”,安阳有“殷商文化”,濮阳有“龙文化”等等,可以说无地不“化”,何以如此?质言之,就是让“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文化活力,以更加主动地历史精神和文化自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今天我国出现文化热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班子人喊出来的更不是网民刷出来的,她深深地根植于今天我们这个大时代和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世纪期盼。
从大时代来讲,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全球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全球一体化下的国家民族间竞争日烈的白炽化。一个半世纪以前,我们这个民族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重重重压和各种复杂心理驱使下,出现了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文化热,留下了一条西学渐进的“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的文化发展轨迹,与之相对应,百年中国近代史上相继涌动出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民运动”三次文化大潮。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又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来势与以往相比更加激烈了,但我们背后已经有了一个强起来的国家,更有了一个百年奋进百年辉煌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领航把舵,和她强烈的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我们一步步实现了由发展经济技术“硬实力”到提高国家“治理力”,再跃升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浴火重生。这个国家“软实力”的硬核就是深蕴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中国自信、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因此,今天我国出现的文化热不是简单地文化复古,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话语权的构建,更不是印象派特写下的城市营销和商业裹挟中的“文化搭台”之“经济唱戏”。它要回归文化本质,充分发挥文化赋能、重塑、活化、激越、提质、富脑、革心、铸魂的功能,发挥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审视今天文化发展,应该胸怀的“国之大者”,把握的“形而上者”。
具体到我们立足鹤壁大地,擎起的淇河文化旗帜,一是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富美鹤城提供文化视野和文化支点;二是在鹤壁大地上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繁荣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我们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激活文旅发展动能、提升文旅发展品质,促进我市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四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提高文化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打造鹤壁文化名片,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我市发展软实力。
三、当前传承弘扬淇河文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淇河文化研究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短板,具体而言,一是研究者主要为本地本埠人士,说明还没有形成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研究成果多为内刊内资交流,公开发表的少,说明传播力不强;三是基础研究论文论著多,应用研究文创智库成果少,说明视野不阔把论文写在鹤壁大地上的功夫浅;四是研究者凭个人兴趣爱好各自为战多,以学术共同体联合协同攻关少,说明组织协同力还不够;五是推出成果讲述演绎的成分多,专业学术支撑少,说明学术性待提升;六是供给侧相对推出成果多真正落地生根少,说明文化赋能弱;七是重视一时的文化活动多,关注日常做功的少,说明文化赋能还没有进入新常态;八是内部研究交流多,对外联谊活动少,说明文化还没有真正走出去;九是文化赋能产业条块分割多,形成链条发挥合力少,说明文化生产力低。问题的出现已经孕育出问题解决的手段,解决当前弘扬传承淇河文化中的“九多九少”问题,应积极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诗经文化、商周文化、儒商文化、鹤文化等主题加强基础研究,推出有学术视野、专业支撑、史学价值、文化底蕴、时代精神的学术成果,精品佳作、文化大餐。淇河文化庞大体系内部包含多个分支,需要我们按重点、分专题、系统化挖掘研究,要设置专业研究学会,完善内部学术建制,充分发挥各专业研究会的作用,同时,根据新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各专业研究会,使之更好发挥专业研究组织作用。
二是遵循文化繁荣发展自身规律,构建文化“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自洽循环上升发展体系,特别是淇河文化本地普及,助推发展文旅产业“综合经济”。坚持“课题化研究——项目化开发——市场化牵引”学术路线图,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对外打造鹤壁“文化名片”,提升淇河文化软实力;对内凝练科研主题,推动学术研究,锻炼科研队伍,带动人才培养,与我市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塑造鹤壁特色文化品牌的行动路线图同向同力。
三是充分发挥淇河文化研究会与其他友好学会的合力作用。洪河文化研究会与市国学研究会、朗诵协会、音乐协会等文化团体在文化强市上目标相同,区别在于工作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形象地说她们是“枪与弹”的关系。洪河文化研究会的成果更多体现在“造弹”上,这里包括枪弹、炮弹、火箭弹,甚至原子弹,而能使这些弹药形成威力的是各类射击投掷运载武器,如诗经文化研究成果之“弹”需要朗诵协会举办诗歌朗诵会、音乐协会举办演唱会等等,以此普及弘扬传承;反之,朗诵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也需要有“弹”可射,有米可炊,她们是“文化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是积极开展淇河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淇河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淇河文化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龄和学段,适时开展淇河文化普及教学,使本地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地方文化,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使外地来鹤学子,认识第二故乡,了解淇河文化,感受她的魅力,增强对第二故乡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实现淇河文化的普及、弘扬、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进一步推动以淇河文化研究会为主体的区域文化研究共同体建设,建立淇河文化横向交流、纵向提升通道,加强对外学术文化交流,在河南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旗帜引领下,加强与省内各地特别是诗经文化圈、豫北殷商文化带等地市的文化交流与共享。
六是以研学旅行为切点,大力实施淇河文化走出战略,加强文化赋能,以文化项目、文创文旅,助力创建有独特地方资源禀赋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在全国能够叫得响的鹤壁文旅品牌,打造我市以淇河文化为标识的全国旅行目的地城市。
七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兴鹤顶层设计,为淇河文化研究提供更多政策供给,搭建多元融通、多向对接平台,打出组合拳,使之成为传承、弘扬、繁荣淇河文化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志强.传承淇河文化 建设特色城市——浅谈新区城市建设与淇河文化品牌的关系[A].鹤壁市委办.工作信息.2001(188).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1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2.
[4]周位彬.鹤壁文化与文化鹤壁[N].鹤壁日报,2023-2-13(6).
收稿日期:2023-02-15
基金项目:鹤壁市社科联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传承弘扬淇河文化的重点难点及对策研究”(HBSK2022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位彬(1963-),男(汉族),河南省浚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