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又称“中国学”,与“西学”相对而言,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广义上国学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指中国古代学说,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等古文献经典内容。
显而易见,国学是一个区限文化概念,特指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孕育滋养生发成长起来的学术文化,故有“国故”之称,当然了,这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的。国学本为国故,自古而然,但她由“西学”参照而彰,名称之由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内与外”问题,而是与外来文化激烈交锋与碰撞的产物。“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也为了在与外来强势文化交锋碰撞中依然挺起中国传统文化之维,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引进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目的在于“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
上世纪20年代,国内又掀起一波国学思潮。1923 年胡适创办《读书杂志》和《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口号,要求以所谓科学方法从事“国故学”,并拟定一个近 200 部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这位深受欧风美雨浸淫的西学大咖,于新文化运动如日中天之际,转身倡起国学来本是与其身份不相协调的,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是借此对抗“五四运动”后蓬勃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当然遭到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旗手的迎头痛击而偃旗遁迹。
国学之于国人,实有割舍不断的脐带根脉情结,最为典型的要推清末维新派领袖文化大家梁启超。他以倾心西学、尽引西术而引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风向数十载,曾痛批儒学几体无完肤,但一战后游欧归来,却一反常态,毫不犹豫地起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尊严了,并预言20世纪是中西“两文明结婚”之时代,“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再三强调只有中西文化“合一炉而冶之”,才能再造我中华的新文明。梁氏的确不愧为文化重镇大家,视野如炬,当众多人还在汲汲然膜拜西学时,他已把目光由西学移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开掘上了,于东于西于现代文化发展都称得上一个不小的文化贡献。
中华文明延绵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并推动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灵魂不立则国家不立,民族不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正是基于这个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视为国家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百年国学热,一开始就承载着国人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文化寄托,也正抓住了根本,触及到了灵魂最深处。当前“国学热”依然方兴未艾,大潮迭起。梁启超曾说:凡“思”不一定能成“潮”,而能成为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时代的要求。那么,今天在我国出现的这一文化“潮思”的价值是什么?又是契合于一个怎样的时代?质言之,就是让“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文化活力,发挥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更加主动地历史精神和文化自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今天我国出现国学热不是偶然的,她深深地根植于这个大时代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世纪期盼。
由是观之,今天我国出现的国学热不是简单地文化复古,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话语权的构建,更不是印象派特写下的城市营销和商业裹挟下的“文化搭台”之“经济唱戏”。她要回归文化本质,开掘传统文化富源,充分发挥文化赋能、重塑、活化、激越、提质、富脑、革心、铸魂的功能,核变出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今天国学热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审视新时代文化发展,应该胸怀的“国之大者”,把握的“形而上者”。
鹤壁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数千年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以商卫故都朝歌为主题的商卫文化;以卫邶鄘“三风”为主题的诗经文化;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以儒商始祖端木子贡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浚县古城正月庙会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以浚县黎阳仓遗址、永济渠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康养文化等等,多具元典性,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鹤壁市委市政府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以淇河文化为标识,重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全市广大学者和各界热心文化事业之有识之士,积极响应,起而行之。特别是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鹤壁市国学研究学会的成立,以会聚才,广结文达,上下同欲,科学谋划。广大会员同仁怀着对淇河文化的挚爱和对鹤壁这方热土的深情眷恋,以文化兴鹤为己任,凝神聚力,相与启发,阐扬发微,启智化育,传承文明,为鹤壁标识文化——“淇河文化”的研究、普及、传承与弘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鹤壁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擦亮了鹤壁文化名片,标志着鹤壁文脉数千年赓续不断,跨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在经历了不断转换、转移、转型历程之后,历史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淇河文化荣膺鹤壁代表文化、主题文化、标识文化,也历史地实现了鹤壁文化与淇河文化的内在同构和承转对接,鹤壁文化有了一个更加靓丽的形态——淇河文化,体现出新时代一种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
不言而喻,淇河文化属于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作为她的核心精华部分的商卫文化、诗经文化、鬼谷子军事文化、儒商文化、古庙会民俗文化等等。在以文兴鹤推动鹤壁高质量发展中,开掘国学富源,价值意义巨大。在此,全市上下充满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2017年鹤壁市国学研究学会宣告成立,广泛开展国学学术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培训班,培养国学教育者;推动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的开展,为市民送去通俗易懂的国学知识,进而弘扬国学文化,在鹤壁大地上唱起了一曲曲国学大风歌。
开掘国学富源,要放眼整个传统中华文化与学术,特别是以经、史、子、集等为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经典学术文化。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特别珍重鹤壁这一古商卫大地自古而来孕育滋养产生积淀的国学精华。作为鹤壁人,我们理应有更强文化自信,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深深积淀着众多国字号、世界级的文化宝藏,如诗经文化、商周文化、军事文化、儒商文化、非遗文化等等,这也是鹤壁对祖国文化学术的巨大贡献。在此,我市鹤壁国学研究会承载着更大更光荣的使命,通过研究、弘扬、普及、传承、转化、赋能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富美鹤城提供文化视野和文化支点;二是在鹤壁大地上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繁荣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我们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激活文旅发展动能、提升文旅发展品质,促进我市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四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提高文化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打造鹤壁文化名片,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我市发展软实力。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