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 正文

再说“沬”

作者:姚慧明 郑厚德 岳武佐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3-03-23   浏览:

摘 要:由于古汉字知识的贫乏,而单凭主观臆测,笔者曾误将“沬”训作“沬水”,当偶尔看到腾讯网《话说朝歌·沬邑》视频后,笔者顿悟,觉的“沬”不是“沬水”,只是古地名。因为“沬”在辞书和古文献中找不到训为水的例证;字源解诂的结果,“沬”也压根儿不是水。

关键词:沬;沬水;沬邑

一、“沬”即“沬水”认识的反思

2006 年,笔者曾与《淇县之窗》网站站长郑厚德先生合作《说“沬”》一文,发表于当年 12 月 31日《鹤壁日报》上。此文除了说“沬,古地名,春秋时卫国一邑——沬邑、沬乡”“, 亦作妹”“, 妹邦(古代诸侯的封国为邦)”。还说“沬”即“沬水”。至于“沬水”虽“查遍地图却无踪影”,仍坚信“无疑”古代淇县境内有“沬水”这一条河。

当时为什么确信有“沬水”呢?

回忆起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沬”即“沬水”的概念。猜想,是否“沬”字有三点水偏旁,就简单轻狂地以为与“淇”“江”“河”“淮”“济”相类,盲目地以为必然是一条“河”。此为一。

再者,古沬邑即后来的朝歌所在地淇县流传一种说法:流经朝歌的两条小溪,一为“泲”一为“沬”。“泲沬”音“姊妹”(zǐmèi)。大的为“泲(姊)”……小的为“沬(妹)”。而且,这两条河在当下淇县境内的河流中还有确指。

写《说“沬”》一文时,曾广查辞书:想弄清“泲”,是否读“zǐ”。一般辞书都标注“泲:音 jǐ ,同‘济’”,并无 zǐ 的读音。如《汉典》:“泲 jǐ 古同‘济’,济水,古河名。”因此,对这种说法曾怀疑过。但当发现确有辞书标注“泲”读“zǐ”时,就有点儿相信了。如《说文解字》:“泲 沇(yǎn)也。东入于海。从水,(姊去氵)声。子礼切”。《汉辞网·古诗词》给《诗经·泉水》中的“泲”注释:“姊去女加氵,音子,水名。”至于这“泲 zǐ 水”的详情,诸如:源头、长度、流域等,并未彻底弄清,就轻率地对“泲沬”是两条河的说法确信不疑了。还自圆其说道:

(“泲沬”这两条河)虽未有辞书认同,但颇具情理。作为卫邑的“沬”即后来的“朝歌”,虽贵为殷商都城,名气显赫,但当时的人们不一定关心它命名的原因,对“沬邑”之名源自“沬水”的事实,工具书或典籍未载也不难理解,何况,由“姊妹”而“泲沬”的“泲”“沬”二水原本是两条不足以在地图上显示的小溪,其命名也极具地方局限性,作为河流人们知之甚少是很自然的。(《说“沬”》)

最近,偶尔看到腾讯网上由记者兄弟、鹤壁信息港、鹤壁在线联合摄制的相关视频《话说朝歌》,说朝歌的前身“沬”或“沬邑”之名源于“沬水”,并现场指认所谓的“沬水”河道遗址。但对“沬水”相关的历史和文献信息语焉不详。于是,笔者突然对“沬水”是否真的存在,产生了莫名的怀疑。对曾经的认识和表述也失去了自信。这即是本文产生的原由。

二、古“沬水”的存在缺乏文献佐证

古代的水道——河流名字,多为带三点水的单字,但并非所有带三点水偏旁的字都是河流的名字。如音“mèi”的“沬”,辞书和文献中查不出其作水的义项,更无“沬水”一词的例子。

“泲沬”虽音义似乎暗类“姊妹”,但同时作为两条河名,同样也找不到文献证据和辞书证据。合理的猜想和凭空指认都不足为信。

“沬”假如真的是一条河“沬水”,且是旁朝歌古都流过,那么它也应该是标标准准的京畿之河,地位不应逊于淇水。甚至,认为朝歌前身沬邑的名字,即来自于沬水,这沬水的身价更应非同小可。但事实是淇水流进了《诗经》《山海经》《水经》《〈水经〉注》,以及历代大量的诗词歌赋、国画、书法、联语等文艺作品中,但历代典籍文献包括一般文艺作品中,竟至今仍未发现作“水”的“沬”的影子,能见到的,仅是作地名“沬乡”“沬邑”的“沬”字,岂非有悖情理?

三、和“妹”通假的“沬”纯粹是地名,压根儿不是水名

(一)已知辞书和文献中“沬”全有地名的义项

《新华字典》:“沬 mèi 古同“昧”,微暗。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淇县南。”

《现代汉语词典》:“沬 mèi 商朝的都城,又称——沬邑、沬乡,在今中国河南省淇县南。”“妹古邑 [Mei city]。在今河南省淇县”。

《辞海》:“沬(一)(mèi)通‘昧’。晦暗。《易·丰》:‘日中见沬。’古地名。春秋时卫国的一邑。在河南淇县南。《诗·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二)(略)。”

《康熙字典》:“沬 音妹。卫邑名。《诗·鄘风》沬之乡矣。亦作妹。《书·酒诰》明大命于妹邦(大意:在卫国宣布一项重大命令)。”

其实《书·酒诰》中还有一语:“小子惟一妹土”(大意:殷民们要一心留在故土)。

《书·酒诰》即《尚书》中的《酒诰》篇。《酒诰》是周公旦假卫康叔在其封地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那么,这里的“妹”指的是卫的都城,即后来的“朝歌”,而“妹邦”“妹土”,代指“卫国”。

《古本竹书纪年·周武王》:“十五年。肃慎氏來宾○初狩方岳。诰于沬邑○冬。迁九鼎于洛。”此可与《书·酒诰》相印证。

《今本竹书纪年》载:“武乙,名瞿。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又载:“文丁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自沬归殷邑”。

(二)“帝乙归妹”一语多次出现在《周易》的卦爻辞中

“帝乙归妹”意为:帝乙迁回到妹(沬邑)(另一观点是“帝乙嫁妹”另当别论)。

史学界大家们不少论及“归妹”中的“妹”或“沬”为地名:

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颜师古等《五经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朝歌即“妹”的前身。

近代甲骨文大家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迁沬必在帝乙之世”。

当代国学大师郭沫若 《中国史稿》:“帝乙末年,迁居到沬,即在今河南淇县朝歌。”郭沫若《卜辞通纂》:“帝乙末年必有迁沬之事。如无此事,不唯旧史料中有多少事实成为子虚,即卜辞中有多少现象也无从说明”。

(三)作为地名的“妹”和“沬”,“妹”当是本源、母字,“沬”作通假字

“妹”作地名最早出现在《尚书》:“妹邦”“妹土”。《周易》:“帝乙归妹”。另发现中国先秦史籍《逸周书·王会篇》中记载有东南江浙一带曾有个“姑妹”小国,显然这国名中的语素“妹”也作地名。

还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卷第 188 页中载有:“妹村 [mèicūn] 在滑县道口镇东南 29 公里。属万古乡。属殷豕韦氏故国。隋、唐和北宋均为韦城县治所。金代圮于洪水。明洪武三年(1379 年)王忠自山西洪洞迁此,名沬子村,后演作妹子村。1943 年后简称今名。……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翟让出生地。古迹有古韦城遗址。”这一资料进一步证明不论“妹”或“沬”,从古至今确实都做地名。

与“妹”通假的“沬”,较晚出现在《诗经·鄘风·桑中》:“沬之乡”,《古本竹书纪年》:“沬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迁于沬”。

而与“妹”通假的“沬”,也作地名较晚出现在《诗经·鄘风·桑中》:“沬之乡”,《古本竹书纪年》:“沬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迁于沬”。

较早出现的“妹”字的“女”字偏旁,带着母系社会造字的痕迹,明显应比三点水的“沬”字为早。这就是说不管造字之初的“妹”,还是通假的“沬”,压根儿都不是水,可作地名,与河毫无关系。

(四)再看“沬”字的字源解诂

甲骨文从“爪”从“皿”从“页”,象一人跪坐於盤皿前洗脸。

金文从两“爪”,从倒“皿”,从“页”,从数点。“页”象人形而突出头部,全字象两手持皿倒水洗面之形。数点象水滴之形。金文表示洗面,嚣白盤:“嚣白(伯)媵嬴尹母沬盤。”

一说金文象倾盆浴洒之形(郭沫若)。

小篆改为从“水”,“未”声的形声字。《说文》:“沬,洒面也。从水未声。湏,古文沬从页。”段玉裁注:“頮,古沬字。”又云:“从两手匊水而洒其面,会意也。”“沬盤”即洗脸用的盤。

“沬”又表示终。颂鼎:“万年沬寿”,金文“沬寿”即终寿、满寿之意(夏渌(1932-)著名古文字学家,原名王先智)。字源解诂的结果,也说明“沬”压根儿与水无关,它从来都不是河。

(五)在古文中,单音节词较多

文献中我们看到的以单音节出现的“沬”均为地名,从未发现它作水名;其实想一想,它也不可能同时身兼两职。即使将“沬”变作双音节“沬水”在古文献或辞书中也从未出现过。

但有一例外,至今发现唯一将“沬”作水讲的辞书就是《康熙字典》:“音未。水名。”即是说“沬”作“沬水”时,“沬”读作“wèi”。这也说明读作“mèi”的“沬”非水。而“沬”读作“wèi”的“沬水”详情,文献辞书上也很难查到。

(六)从反面证明“沬”只能是地名,而不是水名

假设“沬”可以水名身份存在,那么类似与“江、河、淮、济、清、淇、洹、濮、汤、漳”等相关的地名如:江东、河西、淮滨、济源、临清、淇奥、淇上、洹北、濮阳、汤阴、临漳等地名不应阙如,按理类推,同样应该有诸如“沬东”“沬源”“沬上”“沬滨”“沬阳”“临沬”等之类词语存在。但这些词语各类辞书和古文献上一个也没有发现过,这也足以从反面证明“沬”只能是地名,而不是水名。

参考文献:

[1] 郑厚德,姚慧明.说“沬”[N].鹤壁日报,2006-12-31 .

[2] 汉 辞 网 · 古 诗 词 · 泉 水 [EB/OL].http://www.hydcd.com/gsc/htm3/gs042024.htm.

[3] 逸周书·王会篇:孔子、刘向的王会解第五十九[EB/OL].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9d241aebb8.aspx.

[4] 尚世英,河南省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M].商务印书馆,1993.

[5] 记者兄弟,鹤壁信息港,鹤壁在线联合摄制.腾讯网播出.话说朝歌·第一章 沬邑[EB/OL]. https://v.qq.com/x/page/q0337vie77n.html.

[6]沬-百 度 百 科:http://baike.baidu.n5C8Ka0O_5w4Fgl4uAgT4BTDyscom/linkurl=iMVkC10J5dingbl3KDkx439OTitdPTBUdgfyN75RV891vwZT-G6s48beV2RbF8Dr4sHJJYom7FNR7KwP7#1.

[7] 燕昭安. 商朝帝辛的都城在朝歌 [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281010102x2si.html.


作者简介:姚慧明(1945-),男(汉族),河南省温县人,原鹤壁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淇河文化。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 第17卷 第1-2期

上一篇:牧野之战探秘

下一篇:为帝辛辩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