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 正文

淇河文化与黄河文化

作者:周位彬   来源:鹤壁日报      发布日期:2023-06-09   浏览: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总是和它赖以产生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从流域文化上讲,淇河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既决定于自然地理关系,又受文化自身规律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相依而共生,相交而丰富,结合而共荣。揭示淇河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要从两条河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关系开始,这是破解两者关系的一把秘钥。

历史上的黄河,对东出太行的淇河可谓眷顾有加,对汤汤淇河流经的鹤壁这片古商卫大地更是一往情深。“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历史上的黄河与淇河曾经共时空流淌在鹤壁南部广大区域,共同孕育出了这片土地的灿烂文化。

远在殷商时期,古黄河从今浚县新镇镇进入鹤壁境内,东流至大伾山东而北折,经今汤阴县东南部的五陵镇附近进入内黄境内,此即历史上的“禹贡大河”。同一时期的古淇河从今浚县新镇镇淇门村由南北流向改向东北,经过大伾山西部流经《诗经·氓》中的顿丘——今浚县屯子镇蒋村、《诗经·邶风》故里——邶城,最后在汤阴县五陵镇北部注入黄河。这一时期,黄河与淇河在鹤壁南部并排流动,一衣带水,最后淇河汇入黄河,淇水卫地紧紧偎依在黄河怀抱。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今滑县西南古宿胥口改道南移,在浚县大伾山脚下由南北改向东北。自此,古黄河离开了浚县北部禹贡河道,留下了漫漫黄沙故道。此间,古淇河仍从火龙岗坡流经邶城东部,然后注入《水经注》谓之“白沟”的禹贡黄河故道,最后在今河北省馆陶县附近汇入改道后的黄河,淇水卫地依然偎依在黄河怀抱。

晋定公十八年(公元前494年),由于黄河在浚县淇门附近因淤塞向北倒岸,阻挡了古淇河向东的河道,于是,淇河在淇门附近向南直接汇入古黄河,史称“淇绝于旧卫”(《竹书纪年》),“河徙南注,清水渎移”(《水经注·清水》)。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省滑县苗固一带的瓠子口决堤,“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汉武帝),黄河再次向南摆动。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进攻袁尚盘踞的邺城解决粮草运输问题,遏淇水入白沟,在浚县淇门附近把淇河又改入淇河故道和黄河故道内。同时,曹操在浚县境内开挖运河,是为隋唐大运河的前世。《水经注》把“淇河与白沟”并称“清、淇河”,清淇河(前段叫淇河,后段叫清河)在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而黄河依然眷恋着鹤壁这片土地。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在曹操运河的基础上开浚隋唐大运河,“诏发河北诸军五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形成了今天卫河的初始模样,时称“永济渠”。这一时期,淇河成为永济渠的支流,流经鹤壁南部的黄河依然河水汤汤。永济渠与黄河并排流动在鹤壁南部区域,淇河虽然不再属于黄河水系,但体内天然流淌着古黄河的基因。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在滑州李家渡即今滑县西南挖开黄河,自此黄河开始逐渐改道南下。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河决阳武(今原阳)故堤,经封丘、长垣、东明直抵徐州入淮”,黄河南徙离开了豫北,直到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从今开封市兰考县铜瓦厢北决脱离淮河河道,然后夺济水入海,才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黄河也才最终离开了她眷恋的古淇卫大地——鹤壁。

透过历史的星空,可知黄河对淇水鹤壁这片古老而又年轻土地热情的眷恋。沧海桑田,今天黄河的天光云影虽然不再,但数千年积淀在这片土地上的厚重文化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滔滔奔涌的黄河,高高挽起淇河的臂膀,给她以文化母体的依托,开阔了她的视野,使她有了一种博大,“一开始就容易走进一个大局面”(钱穆)。汤汤淇水,如旺盛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为黄河文化母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丰富了她的滋养,装点了她的容颜。正如钱穆所说:“中国文化的发生……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落里,却是古代中国之摇篮。”诞生于古淇水卫地的淇河文化,本是黄河文化中一枝盛开的牡丹。

诗经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瑰宝,同样是淇河文化的最美。滔滔黄河构成了先民们生活的广阔图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清新、自然、纯真、无邪的生活情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黄河入诗是《诗经》文化的气象与情致,而紧紧偎依她的淇水则心心相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在《诗经》吟唱中淇河入诗计有6首18次,仅次于黄河。产生于古淇水卫地的卫、邶、鄘“三风”,与《周南》《王风》《郑风》一起,成为黄河文化藤蔓上的并蒂莲,盎然怒放,铸就了中华文化元典时代的黄钟大吕。

黄河文明是农耕文明。作为自然之河,黄河造福也为患,自古以来,黄河治理就是“全流域占有,全流域治理”。从上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汉武帝瓠子口临祭,“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这是一个大一统观念,也是造福黎民百姓的壮举。黄河水流经的地方都是百姓的家园,治黄兴黄,海清河晏,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乃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鹤壁在区位上属豫北平原黄河文化腹地,浚县大伾山名曰“禹贡名山”,山上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镇河大将军)。大石佛镇河护佑的是滔滔黄河流经的浚州大地的安澜,守望的是“黎阳收,顾九州”的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近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培育黄河文化品牌,围绕“城、仓、河”主题,叫响民俗古城、天下粮仓、千年运河三大黄河文化品牌,不断丰富文化新业态,全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重要节点城市,持续增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软实力,在黄河文化旗帜下,淇河文化更加焕发青春。

“文化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历史的文化谈不上文化。”今天,黄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不再是简单的流域文化,淇河文化亦然。淇河与黄河、黄河与鹤壁有着解不开的缘、割不断的根、飘不散的魂。淇河文化天然流淌的是黄河文化的基因,二者根相连、魂相牵、映生辉、久弥新。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