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陈氏通背拳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陈氏通背拳在发展中不断沉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实质与中华文化具有一致性,陈氏通背拳“和”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放眼全宇的世界观”“人心和善的价值观”,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和达到了统一。陈氏通背拳所蕴含的不光是对自己家国的热爱和情感表达,还有在沉淀过程中凝聚的忠诚、勇敢、奉献意识。陈氏通背拳以包容的精神来寻求发展,不断吸取和借鉴其它门派功夫的精华,陈氏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员,自身的不断转化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武术的丰富性,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陈氏通背拳起源于明朝早期,先祖陈管三曾是永乐皇帝朱棣部下武官,立下赫赫战功,皇帝恩准他解甲归田,在彰德府西南七十余里的汤河岸畔为其分封土地,即现在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陈家湾,陈管三教授后代武艺,防身健体,是陈氏通背拳的源头,历经600多年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拳种,流传广泛,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陈家湾的陈氏通背拳与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齐名:“南有陈家沟,北有陈家湾”。陈氏通背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完整技术体系,通背拳理论文化的发展又贯彻、反映了自身的精神,也使陈氏通背拳文化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精神体系和价值体系相当完整,文化理念和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陈氏通背拳在发展中不断沉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实质与中华文化具有一致性。
天、地、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从排序上可以看出天为第一,地为第二,人为第三,这是由于古人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其活动范围只能在陆地,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只能靠实践与猜测,日月星辰、电闪雷鸣,这些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又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往往对天体自然现象膜拜,因此天地排序,天为先,地为后,更是增加了天的神秘感。作为自然界的个体—人,本身是介于天与地之间,应该人为第二,但是人自身特有属性—谦虚,最终形成天、地、人的排序。陈氏通背拳立于天地人间,与天、地寻求“和谐”共存,不可破坏天地规律。明朝时期,统治者期望炼制仙丹获得长生,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陈氏通背拳遵循自然规律,在练习中感悟天、地的伟大,只有融入天、地之中,顺其规律,才能长期发展,与天、地“和”是敬畏大自然的生生息息,敬畏万事万物自己的规律。与周围邻居进行“和睦”发展,陈氏通背拳只能强身健体,不可争强斗狠称霸乡里乡亲,以“和”为贵,以“和”为顺,千金买屋,万金买邻,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邻居和睦、宗族纽带关系超越了人的自然个体属性,只有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和”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睦”相处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历朝历代都推“大和”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国与国之间的“和平”,陈氏通背拳在“大和”环境下,以自己区域性的“小和”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大和”。“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执两用中”“和合五教”等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目前所讲的陈氏通背拳三维观主要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强调练拳习武有朝气、有志气,历经千难万苦,才能有最终的成功;世界观强调注重借鉴其他拳种,取长补短,以动态的视角看待拳术的发展,只有注重多元素的融合,才能有长远的发展;价值观强调练拳习武心怀国家,放宽度量,才能有“尺量天下”的胸襟。陈氏通背拳“和”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放眼全宇的世界观”“人心和善的价值观”,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和达到了统一。陈氏通背拳练习过程与天地人相“和”的过程,是陈氏通背拳自身文化的深度诠释[1]。
陈管三定居鹤壁后为维持家计,开荒种地,开办粉坊,但是明初时期社会不太稳定,强盗横行,同时鹤壁周围山脉、丘陵的存在又为强盗提供了藏匿场所,陈管三为避免手工作坊被抢的危险,不惧强盗报复,时常出手不凡,附近村民们为防匪自卫纷纷要求练习武术,因而慕名而来的群众越来越多。此后在他外出出售粉条的路上,由于陈管三武艺高强,又曾南征北战,令土匪闻风丧胆,不再骚扰陈家湾附近的粉条生意。虽然陈管三武人出身,但是自身创立的通背拳主要以防御健身为主,刀枪棍棒点到为止,不伤及他人之性命,周围村民知道后,无不点头称赞。陈家子孙不忘祖训,耕读传家、练武防身,闻鸡起舞,挑灯夜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辈辈相承、代代相传、蔚然成风,终使拳术日臻完美、自成体系。陈管三在困难和考验面前,弘扬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矛盾和风险面前,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在紧要关头和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挺身而出,这种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一脉相承[2]。土地革命时期,鹤壁第一大土匪扈全禄老巢庞村离陈家湾较近,扈全禄时常领部下骚扰陈家湾居民,陈氏后人为避免匪患,纷纷自发组织抗击,同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抗战时期,陈氏后人陈九职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杀敌报国,在牟山战役中冒死传递了关键情报确保了战役的胜利。在陈保江的家中收藏着一把日本军刀,这把军刀就是陈九职当年在牟山战役中奋勇杀敌时缴获的。当年陈九职传递情报途中被两名日本兵截住,陈九职看准机会,一脚一拳收拾掉了这俩日本鬼子,他带着鬼子的军刀准时把情报送到了目的地,他也因此受到指挥战役的八路军首长的高度赞扬,受陈九职影响,多位陈氏后人参加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积极进行保家卫国。从先祖陈管三到现在的陈氏后人,陈氏通背拳的保家爱国精神始终贯彻其中,无论在兵荒马乱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陈氏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练拳不忘家国。陈氏通背拳在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劳动人民始终不变的家国精神具有一致性,陈氏通背拳所蕴含的不光是对自己家国的热爱和情感表达,还有在沉淀过程中凝聚的忠诚、勇敢、奉献意识,这是陈氏通背拳能够延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每一个陈氏后人具备的政治立场和人生价值。
明朝时期人们对佛教十分信仰,同时士大夫们都乐于修建佛庙,因此佛教在明代发展比较昌盛,陈氏通背拳蕴含的禅武精神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影响,佛教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陈氏先祖陈管三初居汤河岸畔,不惧自然灾害,深耕细作,生活逐渐有所改变,这与当时明朝佛教提倡的禅相一致,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强大来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在通背拳练习中倡导的慈悲为怀、扶正祛邪、弃恶扬善也是在解释禅武精神,这是一种和谐、奋进、和平、向上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品质的延续[3]。陈氏通背拳练习过程不但对精神和身体提供支持,而且通过对自然感悟提升自我情绪和认知。禅与武同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通背拳把两者完美结合,武的实质在于身体,禅的实质在于精神,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武而无禅,那么练习者终究会把武变为功利的手段,被随之而来的鲜花和金钱冲昏了头脑而止步不前了,练武悟禅,同时在参禅的过程中获得信念支持,又促进武的进步。陈氏通背拳阐释禅与武的精神的一致性,以“武”而通达“禅”法,“禅”是体,“武”是用,禅武合一,通过禅武的修习,除掉自身的浮躁、虚荣,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在陈氏通背拳600多年发展其间,陈氏后人揉和百拳,汲取精髓,如清末民初时期的陈氏通背拳第十三代传人陈五元,在陈氏通背拳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五元既是陈氏通背拳的传人又是一名私塾先生,文武双全。由于陈五元文化程度较高,眼界也比较开阔,同时他曾游历各地,遍访武术高手切磋技艺并把百家之长融入了陈氏通背拳中。除了发扬光大陈氏通背拳,陈五元还根据家族传下的残本拳谱和历代族人口传的拳诀整理出了一本完整的陈氏通背拳拳谱《破通背拳谱》。若没有包容、吸收其他优秀拳种,不可能有今天的陈氏通背拳,陈氏通背拳形成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使得其能够流传长久,包容精神其实质是有容乃大,自然万物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都或多或少的与周围事物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吸取、学习、创新它物,才能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包容不是全盘化吸收,也不是不假思索的吸收,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把其他拳术嫁接、移植到自身拳术上,充分吸收其他拳术的营养,陈氏后人结合地域、拳术等因素,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多种拳术,以包容的精神来寻求发展,同时中华武术自始至终不分南北,各门各派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万法同理,同根同源,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和谐发展,统一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之中[4]。各个门派的武术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和借鉴其它门派功夫的精华,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构建了中华武术缤纷多彩的“大家庭”,陈氏通背拳作为其中的一员,自身的发展又促进了这个“大家庭”的丰富性。
[1] 李佳. 鹤壁市陈家湾陈氏通背拳的发展初探———基于陈氏通背拳传人的口述史研究[J].体育风尚,2020,(1):67-67.
[2] 马俊超,李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陈氏通背拳在鹤壁市开展的现状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19,(4):255-256.
[3] 王宇,郑涛.陈氏通背拳在校园的推广与传承研究[J].青春岁月,2019,(29):260-261.
[4] 马俊超.陈氏通背拳在鹤壁市的普及与推广的研究[J].下一代,2018,(10):1
基金项目:鹤壁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本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氏通背拳传承与发展研究”(2022-SKYB-044)。
作者简介:秦瑞瑞(1981-),女(汉族),河南省滑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 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