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 正文

《诗经》里的淇河及淇河文化

作者:秋 雨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23-03-23   浏览:

摘 要:《诗经》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库,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流经鹤壁境内的一条古老的小河—淇河竟然与《诗经》有着深密的关系:《诗经》中有 6 首 18 次咏及淇河,淇河之“淇”出现的次数仅次于黄河(15 首,“河”出现 27 次);其中与淇水卫地相关的诗篇竟达 61 篇,占《诗经》305 篇总数的 20%;包含有淇水卫地特有的淇河文化,诸如淇竹文化、廉政文化、爱国文化等,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诗经;淇河;淇河文化

一、《诗经》与淇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先秦重要的文学古典,被称为华夏文化的元典之一。《诗经》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库。作家冯骥才所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说“中国人情感和精神性的内容,…… 源头在《诗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古代诗词,荡漾着历代文人最浓郁的感情,饱含着民族文化心理。缘此,有人认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她滋养培育了华夏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型文化性格。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说明《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流经鹤壁境内的一条古老的小河———淇河竟然与《诗经》有着深密的关系。

淇河古称淇,或淇水。从地图上看,细小如发,长不盈拃,干流全长仅161.5公里。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全长6397公里,第二大河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分别是淇河长度的近40倍、近34倍。但可别小看这条不起眼儿的小河,她可不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河,《诗经》中有6首18次咏及淇河,淇河之“淇”出现的次数仅次于黄河(15首,“河”出现27次),所以人们称她为《诗经》之河,流淌在《诗经》中的河。淇河与《诗经》的深密关系从此可略见一斑。也因此,淇河成了一条名声显赫的小河,历代大量的诗词歌赋和书画联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淇河的身影。

二、《诗经》与淇水卫地

《诗经》里的诗歌来源地主要是今天的河南省和陕西省,所以说《诗经》的故乡在黄河流域。淇河古代曾经是黄河支流。所谓“淇水卫地”,是说淇河流经的中下游地域,古代曾是卫国的地盘。淇河从朝歌的北部和东部流过。说到朝歌,他曾作过殷商一百年左右、继而为周代卫国前期近四百年的国都。2200多年后,直到清代,淇水卫地归“畿辅重省”直隶管辖,一直到1928直隶改为河北,其间270多年,仍是京畿之地。淇河流经的中下游地域(今天是鹤壁市所辖),显然先后曾为700多年京畿之地,淇河自然也作了700多年京畿之河。采集自淇水卫地的《邶风》《鄘风》《卫风》这三风的诗,实际上均属于《卫风》。这三风中的诗歌正好是卫国都城位于朝歌的时间段内的诗歌作品。卫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的佼佼者之一,收入《诗经·国风》邶鄘卫三风中的诗共有39首。如果加上《诗经》中三风之外,作者是淇水卫地人的诗,那么源于淇水卫地的诗就更多。比如卫武公就是朝歌人,卫国第11位国君,《诗经》中收入他5首诗,它们是:1.《大雅·抑》、2.《小雅·宾之初筵》3.《小雅·青蝇》、4.《王风·扬之水》5.《王风·君子于役》)。《商颂·烈祖》,虽不知作者姓名,但作者应是商朝人,也可归到作者是淇水卫地人的诗里面。那么《诗经》中“采自淇水卫地”的诗就有45篇,竟占《诗经》305首的近15%。朝歌及其南面的牧野曾是商周朝代更替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重大历史事件就处于淇水卫地,这历史事件不可能不反映到《诗经》里的相关篇目中,因此,如果说及《诗经》中与淇水卫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篇目,那就更多了,竟然还有16篇:1.《豳风·东山》2.《豳风·破斧》3.《豳风·九罭》,4.《小雅·白驹》,5.《大雅·大明》,6.《大雅·荡》7.《大雅·云汉》,8.《周颂·我将》9.《周颂·时迈》,10.《周颂·振鹭》11.《周颂·有客》12.《周颂·武》,13.《周颂·小毖》14.《周颂·酌》15.《周颂·赉》16.《周颂·桓》。如此,加上“采自淇水卫地”的诗45篇,《诗经》中与淇水卫地相关的篇目总数就达61篇。占《诗经》305篇总数的20%。

可见《诗经》与淇水卫地的关系多么不同寻常。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和标识的话,那么淇河就是淇水卫地,即今天的鹤壁市的文化象征和标识。正是这不显眼的小小淇河,竟闪烁着中华远古诗文化的光辉,《诗经》文化堪称淇河文化中的瑰宝,天赐《诗经》,天赐淇河,天赉鹤壁。

三、《诗经》里的淇河文化

涉及到淇水卫地的《诗经》诗歌,除了具有风、雅、颂的共同特点,还具有淇水卫地特有的特色文化,即淇河文化。其内容分别是:淇竹文化(下文专述)、廉政文化、爱国文化、哀伤文化、讽刺文化、孝道文化、赞美文化、思乡文化、人生感言等。

中华远古的廉政文字始自淇河岸边,周公姬旦在淇河岸边为第一位卫国国君姬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制作了《康诰》、《酒诰》和《梓材》,这三篇文告是甲骨文之后华夏最原始的廉政文字,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仅是在水面上映照自己的形象,更应当从民众中鉴照自己的形象。闪烁着远古廉政的光辉思想,照耀着今天。

《诗经》中廉政诗歌的代表篇当属卫武公所写的《抑》、《宾之初筵》,其次还有《淇奥》、《定之方中》。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评论《卫风》:“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意思是说:“美好又深沉啊!有忧愁而不困扰。我听说卫康叔和卫武公的德行就是这样的。这不就是《卫风》吗?”《诗经·卫风》的首篇《淇奥》就是以淇园竹起兴歌颂卫武公的著名诗篇。从此,淇水卫地的廉政诗文化与淇竹诗文化就融为一体无法分开了,历朝历代涉及淇奥、淇园、淇竹的诗篇很多,大都含有廉政的内容。

爱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当属 《载驰》、《竹竿》、《泉水》,三篇的作者是淇河的女儿、卫国公主许穆夫人。诗歌中是许穆夫人热爱祖国,不忘故土,执节不移的情愫,表现了许穆夫人的故土情怀。许穆夫人被称为甲骨文之后华夏的第一位女爱国诗人,由于她出生在淇河岸边,淇河也因此被称为爱国之河。许穆夫人的爱国诗篇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形成了中华独具特色的爱国诗文化。

《诗经》十五国风里的哀伤诗歌比比皆是,但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卫风·氓》。这首诗以赋的表现手法,记述了女主人公曾与氓相爱淇上,后因氓二三其德,她悲愤中与氓恩断义绝,可谓爱也哀伤,离也哀伤。《诗经》里淇水卫地的哀伤诗有17篇之多,对后世的哀伤诗歌应响很大。像一千多年后,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的《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其中就有《卫风·氓》的影子。

讽刺文化的代表作当属《新台》、《青蝇》,《青蝇》是卫武公的作品。《诗经》里淇水卫地的讽刺诗篇最多,有17篇以上。这些作品对后世的讽刺诗歌、讽刺文学、讽刺漫画、幽默笑话影响很大。

《诗经》里淇水卫地孝道诗文化篇目只有《凯风》,独具特色。当下正在弘扬敬老爱幼、孝敬父母的社会新风,这首诗歌对眼下有着特别深刻的现实意义。

刘、亶父、王季、姬昌、姬发、姬诵的赞美诗歌,溢满整个《雅》《颂》,尤其是对姬昌的赞美,读后大有王婆卖瓜之感,让读者很不舒服,明显有历史造假的痕迹与嫌疑,《诗经》对周人的赞美,对商代帝辛(纣)的造谣中伤,算不得数。《诗经》里的赞美诗歌当属源于淇水卫地的《淇奥》《硕人》。《淇奥》赞美的是淇竹一样的君子卫武公,《硕人》赞美的是卫庄姜。卫庄姜是甲骨文之后华夏的第一位女诗人,他出生于齐国,嫁到了淇水卫地的卫国都城朝歌。《诗经》里有她4篇作品,她人长得漂亮,也很有才华。与淇水卫地有关的赞美诗篇还有11篇之多,这是别的地方无法相比的,这些赞美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诗经》里的淇水卫地思乡诗歌有《河广》《竹竿》《击鼓》《泉水》等。华夏历朝历代思乡题材的诗歌,均有《诗经》里这些诗歌的影子。

《考槃》是一首纯粹的人生感言诗歌,独具特色。《诗经》里含有人生感言的诗歌很多,但像这一首如此纯粹的却没有。诗的作者当年在淇水岸边,寄情淇奥山水之间,觉淇河胜概尤似仙界。《诗经》里的人生感言诗对后世影响甚大,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人生感言诗歌均包含有《诗经》的韵味。

四、《诗经》里的淇竹文化

淇竹文化是《诗经》里的淇河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意义的文化。

《诗经》中涉及到竹的诗歌虽然有13篇之多,但明着写竹的只有《淇奥》一首,《淇奥》以淇河两岸的淇竹起兴,歌颂了卫国第十一代国君卫武公的美德,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由卫武公所写的《抑》可知,卫武公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在人格和学问修养上,仍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虚怀若谷,严于律己,宽容待人,从谏如流。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淇奥》大约写于公元前821年,淇竹文化不单单说的是淇竹,内里含着廉政文化,教人如何做世间君子,凌云虚心持节,不畏严寒,刚正不阿,固守根本,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长期社会发展和时代演进,人们把竹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象征着人格道德之美,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淇竹因此而名传天下,誉满古今,无愧“淇竹传《诗》”之谓!

晋代戴凯之撰《竹谱》中说:“植物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或茂沙水,或挺岩陆,条畅纷敷,青翠森肃。”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对竹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没有牡丹富丽,没有松柏伟岸,没有桃李娇艳,但竹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把财富奉献给人间。

淇园之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先被写入文学作品———《诗经》的。开竹文化之先河的《诗经》中曾7次写到“竹”,其中有5次出现在《国风》中的《淇奥》《竹竿》两首诗中。《淇奥》一诗以淇园之竹比兴,歌颂功德盖世、才貌双全的美男子卫武公。“淇竹”因此而名冠天下,誉满古今。在历代涉及淇河的大量诗文中,“淇园”也因之而成为竹子或竹园的代名词,这种现象在《诗经》之后的历代诗文书画中屡见不鲜。

南朝·陈·顾野王在吟咏高耸得能拂拭到山崖的竹子的短赋《拂崖筿赋》中写道:“《诗》咏淇水,《骚》美江干”,是说《诗经》歌咏竹子(筿)于淇水,《离骚》歌咏竹子(筿)于江岸。这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诗经》歌咏淇竹的深远意义,认识到竹子丰富而珍贵的人文价值。《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邠苇载《颂》,淇竹传《诗》”(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卷六十五)。这里的《颂》指《豳风·七月》,《豳风·七月》 又被称为“豳颂”。《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萑(huán)苇,芦苇。因“豳颂”中咏及芦苇,所以芦苇被称为“邠苇”。“邠苇载《颂》”既有邠苇使“豳颂”得以流传之意,又有邠苇因载于“豳颂”而得以名显后世之意。“淇竹传《诗》”,因《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首开诗歌以淇园之竹作比兴之先河。所以,“淇竹传《诗》”,既含淇竹使《诗经》得以流传之意,又含淇竹因传于《诗经》而流芳百世之意。可见,淇竹对《诗》来说何其重要,它和《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关系何其非同小可。

淇奥、淇园还是中国竹子的繁育基地之一。南宋李曾伯《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妾家淇园北封君,厥祖慈事宗苍筼。子孙异代贞节闻,枝分一派从南巡。千古流落湘江滨,几番雨露敷新荣。”所谓“青奴儿”,即夏日取凉寝具,用竹青篾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又名竹夫人。贶,音kuàng,赠,赐。诗中告诉我们湘江滨的湘竹,就是北方曾被誉为“君子”的淇园之竹,曾“枝分一派从南巡”而“千古流落湘江滨”的结果。

明·陆容《满江红·咏竹》:“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问华胄,问竹子是哪个贵族的后代。华胄,帝王显贵的后裔。淇澳,即淇奥,淇河岸的弯曲处,淇园所在地。苗裔,子孙后代。湘江曲,湘江弯曲处。看来直到明朝,人们仍然认可淇园之竹是竹子的祖先,而且这祖先地位显贵荣耀,非同寻常;并确认潇湘之地的竹子,就是淇园之竹的后代。

竹为儒、道、佛所共赏,积淀着深厚的竹文化意韵。竹既有美的意象,又与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为历代儒家所吹捧。自魏晋以来,竹就成为风流名士理想的人格化身,敬竹、崇竹、引竹自况,蔚为风气。竹为春天的象征,竹和松一样,象征子孙兴旺。青竹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所谓“青青翠竹,尽为法身”。竹节与节之间的空心,使佛教概念“空”和“心无”的形象体现。观音菩萨现身于南海紫竹林中,听潮起潮落,悟苦空无我,修成耳根圆通,能“寻声救苦,大慈大悲”。青竹与道教也有缘分,上清派道教领袖陶宏景认为在园内北宇植竹可使子嗣兴旺,并据五行之术解释道:“竹者为北机上精,受气于玄轩之宿也。所以圆虚内鲜,重阴含素。亦皆植根敷实,结繁众多矣。公试可种竹于内北宇之外,使美者游其下焉。尔乃无感机神,大致继嗣,孕既保全,诞亦寿考。”

《诗经·淇奥》之后,淇竹成了人间君子的化身,历代文人们无不乐于以竹自况。他们都乐于追思追求赞美淇竹,也赞美讴歌淇水、淇上、淇奥(澳)、淇园,历代文献典籍中大量的咏及“淇”及“淇竹”的诗词歌赋、联语、书画作品以及竹神话故事等就是明证。因此“淇水”、“淇上”、“淇奥(澳)”、“淇园”成了淇竹的象征和别名。青青淇竹古往今来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历代文人们无不热衷于弘扬千古淇竹文化,弘扬华夏竹文化。他们赞美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的作品历经千古,经久不衰。华夏文化中的“四君子”也好,“岁寒三友”也好都少不了竹子,竹子成了高雅君子的象征。作为君子,应该首先完善自我,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是谓不仅“有斐”,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铁首先本身硬”。淇竹文化中包含着廉政、爱国、爱家乡、忘我奉献、努力奋斗等丰富内涵,因此说淇竹文化是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或奇葩。淇竹是淇河之魂、鹤壁之魂。

作为淇水卫地儿女,为淇竹感到无比骄傲!追溯华夏竹文化的源头,竟是起自淇河岸边,是《淇奥》开创了淇河文化中淇竹文化的历史先河,也开创了华夏竹文化的历史先河。成就了淇竹文化。因此,作为鹤壁人,除了为“天赐诗经”“天赐淇河”而庆幸骄傲外,还应该为“天赐淇竹”“天赉鹤壁”而自豪!

参考文献:

[1] 11月1日福建日报对话朱晓慧教授:《诗经》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EB/OL].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网站.

[2] 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性的内容,源头在《诗经》[N].武汉晚报,2014-05-04.

[3] 诗经[M].大连出版社,1998.10.

[4]《淇河古诗三百首》增编:http://qhwhyj.cn/qhgs300b/.


作者简介:秋雨(1958-),男(汉族),河南省浚县人,河南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淇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淇河文化。

来源: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 第14卷 第3-4期

上一篇:试论淇竹文化

下一篇:淇河是条文化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