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淇河智库 > 正文

旅游发展进入“慢”时代

作者:王勇强   来源:大河网      发布日期:2023-03-21   浏览:

大河网2023-02-24

曾几何时,“快”是旅游消费与供给的重要状态。从旅游者消费的角度,在“观光旅游”的时代,人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到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景点,马不停蹄地在景点之间奔波,有的人甚至到了景点就是拍照、拍照,拍完照就走,一阵风似的赶过去,一趟旅游下来累个半死,去的地儿倒是不少,除了拍下一大堆照片,对景点却没有太深的印象,“这地方去过”成为唯一的成效。从旅游供给的角度,追求“短平快”更是普遍现象,“快”的特点也同样鲜明,追求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玩命似的外延发展,为了“速成”,简单复制成功产品项目或者发展模式,大手笔规划,高速度建设,追求“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的建设效果,一座座古城、古镇,一条条古街,一个个影视城、主题公园等拔地而起,旅游资源开发你追我赶,“时不我待”。

三年新冠疫情给旅游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全面放开之后首轮“感染”刚过又恰值农历新年,旅游需求与供给都有了太多的“急不可耐”,呈现出旅游消费“爆棚”的场面,各景区营销“用力过猛”,景区人满为患,又呈现了“看人”奇观。人们盼望已久的“烟火气”又恢复了,很多人对旅游市场恢复的信心又来了。旅游能回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原点吗?当然不可能,因为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经过三年的“沉淀”,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已经呈现了新的特点,旅游行业会进入“慢”时代,在更加“从容”的节奏里追求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旅游需求层面来讲,从“去的景点多不多”向“旅游体验好不好”转变,“慢下来,深体验”成了旅游消费的主要特点。旅游消费逐渐从“时尚”转化为了“必需”,外出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种“稀缺性”和“饥渴感”逐渐淡化,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从“去没去过”向体验质量“好不好”转变。特别是在出生、成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Z世代”人群逐步成为旅游消费主力军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消费的重心从物质性向精神性转变,与上世纪80年代及此前出生的“中老年”旅游者相比,这些没有经历过“缺吃少穿”年代的年轻人更有“资本”追求别致与优雅的“诗与远方”,更有条件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一是旅游者从追求旅游目的地的数量转向追求旅游体验的质量。旅游者不再“走马观花”,由快速的看到慢慢的品,全身心的体验,对旅游吸引物更加仔细的品味、体察,而不是仅仅追求“我来过这儿”。甚至有的旅游者不仅仅关注景点,更注重体验目的地“景点”围墙外面的社会生活与区域文化,由旅游到旅居,真正地“驻地”体验,把旅游消费的节奏慢下来。

二是旅游者从关注建筑等静态层面的东西转向关注当地文化等活态层面的东西。追求“深度体验”,提升旅游的深度,体验文化的温度,人们不再满足于观察表象,而是更深入地体验物质背后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的甚至去探究旅游目的地“文化展示”背后的“真实”。这就要求他们“花时间”深入目的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度体验。

三是旅游者从强调感官刺激与低层次娱乐转向沉浸式体验与追求高层次精神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超越,原来“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追求我“到过更多的地方,看过更多的景点”是一种自我超越,但更多的是比别人去的地方多、看的景点多,更多的是“超越别人”,满足那种“我去过别人没有去过”的虚荣心。现在追求的是提升自己的体验经历,开阔眼界、学习新知、体验差异化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方式。从追求“更多”到追求“更好”,从感官体验到深度体验。

从旅游供给层面来讲,“扩规模、求数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过时,“微改造、精提升”成了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的新趋势。旅游建设已经过了“大拆大建”和“复制粘贴”的时代,原来那个一种产品“复制粘贴”到大江南北,一种业态模式推广到长城内外,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千城一面”的时代结束了,那种破坏式开发、粗放式经营、不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已经没有市场,“无痕设计”和个性发展逐渐成为旅游界的共识,旅游项目那种“短平快”的“速成”建设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原创性”“精细版”,需要耗时费力进行精雕细琢的“慢制作”将成为旅游供给的新趋势。新鲜、独特、奇异更加会是高质量旅游吸引的核心要素,未来的旅游市场一定是“旅游精品”的天下。

一是旅游开发从扩外延转向强内涵。不再“贪大求洋”,不再大拆大建,不再追求规模扩张,开始注重“微改造”“精提升”,追求个性展示、特色发展与内涵提升,不再追求“流量”,开始关注“留量”,从拼命地扩大接待量转向追求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二是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注重软件提升。比如遗产文化旅游从原来的比较注重古建筑修复与复古扩建慢慢地变为重视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场域再现和场景打造到沉浸式体验式,提升文化的温度和体验的深度。从物质性的供给到更注重精神性的供给,构成旅游吸引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旅游者的具象体验过程中。

三是产品定位从大众满足转向分众适宜。越来越重视产品的主题性、特色性,旅游项目或产品越来越有比较明晰的市场定位,注重满足部分人的部分需求,而不是满足大众旅游者的“大路货”,强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已经从原来的“有没有”转向了未来的“好不好”,对旅游供给的需求质量提升了。市场越来越细分了,旅游需求越来越“刁”了,要求旅游产品满足的目标市场更加精准,旅游供给越来越“专”了。旅游不再靠“量”取胜,而是靠“质”生存。在旅游消费与供给生产的慢节奏中追求的是供给与消费的高质量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旅游行业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指引下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重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有火热的实践,但缺乏成熟的理论。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是保证旅游发展“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和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少走弯路、免交“学费”的重要保障。

二是要突出创新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进步的源泉,不仅产品创新,还要机制创新和业态创新,要善于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推进旅游产品的迭代与改进,用最新的发展理念与思路拓展提升旅游发展模式,激发行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升产品品质,改善服务质量。

三是要强化人才支撑。旅游产业的“精进”依靠人才,但是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最缺乏人才,人才一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特别是新冠疫情肆虐的三年,更是造成了旅游人才大量流失,疫情让旅游行业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更加凸显,人们对旅游职业的安全性、稳定性的担心加剧,导致行业招徕优秀人才的难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