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课程是研学基地的硬核,如果把研学基地比作一座宫殿,课程则是宫殿文化盛宴中的大餐,只有经大师之手烹饪做成美味珍馐,才能让“客人”大快朵颐,享之无穷,流连忘返。从专业的视野看,依托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全国知名研学基地,其最大优势和信心,不仅因为其资源多、体量大,重要的是园区及其毗邻区资源禀赋,具有多样性、稀缺性和原生态性,拥有打造全国知名研学旅行基地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关键是让这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赋形聚神,成为有品质的课程文化大餐。
打造淇河国家 湿地公园全国知名研学基地的课程设计要则
课程是施教者借助教育资源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发展目标的计划和进程。通常情况下,课程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名词意义上的课程指为学习者预定的知识内容的综合或教学计划,它以知识为本位,注重知识的获取和系统知识的学习,以预成的、封闭的、固定的结果或产品形态呈现。动词意义上的课程指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学习经验或体验,它以学习者个体经验为本位,注重直接经验或体验的获取,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见的,以过程或活动形态而存在。课程名、动两重属性,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课程观。前者为要素主义者,后者为经验主义者,笼统比较二者孰优孰劣并不科学,只有把它们与具体的学习性质和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正确把握,得其主旨。
研学旅行课程的本质是素质教育课程,同时具备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均具有开放性质。对研学旅行者来讲,不论是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来设计研学课程,还是从文化科普、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或者从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四种关键能力的角度来培养;不论是满足其“补偿”“回味”“乐为”心理,还是着眼于他们“求变”“纳新”“归队”等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让研学主体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用他们喜欢的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相互融合的学习方式,以研学旅行活动为载体来达到游学目的。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突出特色性、开放性、实践性、整合性、趣味性、合作性,在课程观上它属于要素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综合体。
研学课程特色性的核心要义就是课程资源的稀缺性,或者说对独特资源的依存度。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它强调课程资源的原生态、原产地、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的属性,充分彰显研学课程的资源禀赋价值。开放性是研学课程以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依存度为基础,坚持去同质化,凸显地域特色,形成的对外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实践性除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研学旅行之“行”的一般属性外,重要的是师生合作,共同体验,相互研讨,游中有做有学,在一定情况下,应该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整合性是以研学课程标准为圭臬,融汇与之相关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实物性资源与文本性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活动性、探究性、拓展性、体验性、趣味性、娱乐性等重要课程价值,这是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全国知名研学基地的课程设计要则。
打造淇河国家 湿地公园全国知名 研学基地的课程板块
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知名研学基地课程建设,打的是资源牌,从一定意义上讲,成也资源,败(无效利用)也资源。必须坚持园区禀赋资源为王,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文旅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开发拥有专业基础、学术视野、学理支撑、文化引领、素质要求的特色课程。根据园区及毗邻区域的自然禀赋和文化形态呈现,拟设为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科学探究和工业文明四大板块。
传统文化板块包括易经文化和诗经文化两个单元。易经文化以淇河国家湿地公园设计理念蕴含的自然之形、六虚之水、乡土之物、文化之光为纲要;诗经文化以诗经九州文化的9个岛之桃花、淇竹、梅花、柳树、桑树、芄兰、荇菜、莲花、芦苇意境为纲要。本板块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诗经名篇欣赏,品淇河诗经文化,知鹤壁文化厚重;通过实地考察、探究和思考,认识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在行思践悟中认识和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态文明板块包括建园之道之生态文化和建园之道之城市生态两个单元。采用“井字植草砖”,造就停车场雨水花园,使生态环境持续性达到最大化,是一本生态文化的写真。城市生态充分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渗、滞、蓄、净、用、排”六 大要素,有效整合自然水资源,实现雨水自然式积蓄、渗透、净化及再利用,是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本板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和感知生态文化,通过科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绿色城市文明建设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学思践悟中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科学探究板块包括淇河鸟类、淇河植物、淇河珍品(缠丝蛋、淇河鲫鱼)、地质文化等四个单元。淇河鸟类以园区生态带鸟类基因库为素材,淇河植物以园区生态带植物基因库为素材,淇河珍品以“淇河三珍”为素材,地质文化以园区及毗邻区域的地质奇观为素材,设纲建目,分则自成一体,合则俯瞰整个淇河生态系统。本板块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带动物、植物和珍贵物产的种类、分布等科普、考察、探究,认识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亲近自然,感知生态鹤壁,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丰富人文精神。
工业文明板块主要以许沟煤矿遗址为素材,窥管见豹,呈现工业时代文明全貌。本板块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认识和了解工业文化,体验工业文明,感知时代发展,丰富人文精神,增强创新发展意识。
淇河国家湿地 公园全国知名研学 基地的课程品牌化建设
研学课程是研学基地的硬核,品牌课程则是研学课程的硬核,打造全国知名研学基地没有品牌课程的强力支撑,犹如无米之炊,巧妇难为,要在建设和打造品牌课程上下功夫、求突破,才能叫响国内,为此:
一是依托园区及毗邻区资源,凸显其原生态、独特性,体现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依存度,摒弃同质化。这是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特别强调的,也是全国各地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品牌化课程开发方面努力追求的。从目前国内研学基地课程建设情况看,缺乏独特资源依托,同质化问题仍是硬伤,属“内向型”,可满足本地中小学完成国家规定的实践必修课程之用,但对外缺乏吸引力,打造国内品牌基地缺乏先天基础,打造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知名研学基地要引以为戒。
二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队伍要由业界、学界、行业和政界联合组成,确保开发课程有禀赋资源依存上的专业依托、学术视野、学理支撑、文化引领、教育目标、文化意义、社会价值。
三是课程要与高标准专业场馆、功能区域、学习资源、探究手段相匹配。同时,室内课程文本资源与野外考察探究实物资源要形成质料链,内在同构,互为表达,匹配对接。
四是基地课程实行“超市化”,产品形式呈现多样,可选余地大,由低到高呈现梯度,可满足于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研学者、探究者、体验者个性化需求。
五是凸显研学旅行的公益性,通过线上线下免费推送课程,做精核心吸引,加强文创开发,强化社区营销宣传,塑造基地课程文化品牌,以此打造享誉国内的知名研学基地。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2022年度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重点课题“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全国研学旅行目的地基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SKZ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