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着手推行统一度量衡的政令,这说明此前衡器作为商品交易中的重要工具已经存在华夏。至于其为何人何时发明创制,尚无定论。但其与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则是密不可分,换言之,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衡器。
据《浚县志》载:“浚地商品交换活动历时久远。五帝时,舜曾在此经商。《尺子》载,舜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今屯子蒋村附近);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春秋时,出现了著名商业经营家子贡......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古代浚县城西傍卫河水路,上启卫辉,下达天津,交通条件优越;东依大,南枕浮丘,文物古迹荟萃,游人香客常来不绝。明代中期,浚县城已成为方圆数百里商品集散地之一”,“有小天津之称。”
繁忙的商品集散活动和庞大的市场交易量催生了一项商品交易媒介——衡器制作产业。据《浚县志》载:“城关乡手工业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鞭炮、柳编、泥玩具等已远近闻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王桥的豆腐,南高庄的造纸,寺下头的衡器......。”据考证,寺下头、后嘴头、前嘴头三寸紧依县城,深受商品集散地的影响。三寸村民家家户户均以制作木杆衡器为生,所产衡器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更大批量则随着商品流通渠道销售北方各省区,遂使浚县木杆衡器名声大振,誉满华北。至于浚县木杆衡器起始何时,仍无确考,按《浚县志》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且当时“已远近闻名”,说明浚县木杆衡器创始时间更早,更为久远。
长期以来,杨氏木杆衡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全部制作繁复而有序,原始又精细,层层有章法,毫厘见高低。其工艺流程严谨细密,匠心独具。在众多的商品交易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信誉。今天,仍在商品交易中独占一席。这又充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延续的独有功能,其三尺秤杆也就为学术界提出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认识研究课题。从而确立了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