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祖居县城南关古庙会繁华地段,子馍店铺是朝山进香者必经之地,经营信息灵通,自然得天独厚,王氏子馍传承祖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浚县志》载:“浚县自古为通衢之地,商旅络绎不绝。明代,浮丘山古庙会形式,招待四方客商,故浚县饮食业古来兴旺。清至民国年间相延不衰。……酒店、饭铺、蒸馍铺、烧鸡铺、包子铺、黄蒸铺、油条撑、火烧炉、锅等,沿街而设。另有许多行商,串街叫卖。”
据考证,《浚县志》县志办公室在编纂志书时,对子镆、烧饼、馅饼、火烧因其制品形状和制作工艺略有差异,同属炉锅烤炙型,故行文时没有细分,合称火烧炉。因此,王氏子馍自然也在其中,应属“浚县饮食业古来兴旺”之列。但王氏子馍始于何时,县志并未确考。社会上对此众说纷纭。一说瓦岗军攻占黎阳仓,开仓放粮,得到百姓拥戴,箪食壶浆,肉蛋犒军。因义军行军匆忙,未带炊具,便架起柴火,将石头烤热。再把肉蛋包于面内,贴在石上炙烤。一会儿功夫,香飘军营。黎阳业者王氏先人留心习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说子馍的前身即馅饼。因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快速扩大,招徕四方客商,遂使浚县饮食业勃然兴起。王氏先人为满足顾客多种饮食需求,不断改进烤炙技艺,使馅饼逐渐进化为用石子铺于鏊锅油中炙烤的子馍,至今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另有他说,不再赘述,尽管传说不一,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浚县王氏子馍历史悠久的结论。
由于王氏子馍的源头年代久远,已被历史尘封。所幸《王氏族谱》尚有只言片语,记录了王氏子馍在大清嘉庆年间的商业活动:“大清嘉庆年间,先祖王克诚从县城北大街乔迁南关外东拐发展。来时承继祖业,开铺烤炙子馍为生。”以此为据,王氏子馍传承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王氏先人极有经营眼光,其铺面位置正是浚县古庙会期间上浮丘山碧霞宫朝顶上香人流的必经之处,使得王氏子馍得天独厚,生意兴隆。由于客商来自四面八方,且有区域性饮食习惯,王氏先人不断采纳顾客建议,改进制作工艺,从而使王氏子馍的光顾群体得以扩展壮大,声名远播,影响遍及晋、冀、鲁、豫、苏、皖的广大地区。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外游客纷至沓来,食之交口称赞,伴随着新、马、泰、英、法、德等国家的游客,使王氏子馍不远万里,香飘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