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访古

当前位置: 首页 > 淇河访古 > 文史资料 > 正文

聚落遗址

作者:   来源:浚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3-05-06   浏览:

一、鹿台遗址

遗址在县城西24公里刘寨与申寨间,西、南濒淇河,面积100余亩。因年深日久,遗址被分割成六块台地,从东向西排列有序。

该遗址系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文化遗存。观其四周断崖暴露遗迹,可见文化层堆积,厚约3米。上层为两汉文化,次为周、商、龙山及仰韶文化。内含丰富,白灰石房基叠压数层,尚有灰坑、红烧土块等。地面散存陶片很多,均系红陶、黑陶、灰陶。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方格纹素面次之,附加堆纹极少。遗址中文物种类繁多,有石斧、石镞,石铲、石锛、石刀、石镰,彩陶钵残片、鼎足、鬲腿、骨锥、骨簪,骨镞、铜镜、铁钺、铁钩镶等。省、地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曾数次考察,采集了实物标本,一致认为是一处历史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1980年文物普查时,二、六号台地被夷为平地,三号台地仅存667平方米,四号台地幸存2668平方米,唯一号、五号台地保存完好。

二、前草店遗址

遗址位于县西南32公里前草店村西。西靠淇河堤岸,东面为民宅。南北长150米,东西宽50米,面积7500平方米,在复堤起土时被毁殆尽。

遗址出土文物有钵、鬲、豆、器盖、折腹盆、石斧、石铲、骨凿、蚌刀、鹿角等。

三、黄湾遗址

遗址在县西南25公里卫李庄村西0.5公里处。南、北、西三面为淇河环绕,形如三角洲,俗传此地为殷纣时黄飞虎故居,故名黄湾。

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系内涵丰富的仰韶至龙山文化。从断崖处可以看到厚2.5米的文化层。龙山层较厚,直接叠压在仰韶层上。其陶片多为泥质,少量夹砂。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细绳纹、弦纹。发掘的文物有鬲、器盖、豆、高颈瓮、平底盆、鼎、残石刀、石镰,石镞,蚌镰,陶纺轮、鹿角等。仰韶陶片有泥质红陶尖底瓶和彩陶钵片。石器有磨制粗拙的石斧、刮削器等。该遗址年代久远,文化层内涵丰富,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四、小艾庄遗址

遗址在县西22公里小艾庄村西1公里处。系一台地,南为小沟,东为古河道,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面积7000平方米。经考察,为一处龙山至商代文化遗址。

1973年4月23日至5月1日,安阳地区文物训练班在省博物馆专家指导下,对遗址进行试验发掘。发掘结果表明,文化遗存分6层,1、2层为商代文化,3、4层为先商文化,5、6层为龙山文化。

龙山层厚0.65米,内有白灰面房基3座,上下叠压9层,上4层为白灰面涂抹,下5层为火烧硬面,从下至上逐层南移。白灰面房基呈圆形,直径约3至4米,灰面较薄,厚约0.5至0.7厘米,光滑平整。房基正中,有一圆形灶面,直径0?6至0.7米,灶面呈红黑色,光滑坚硬。白灰面四周有残墙和柱洞3个。出土文物极为丰富,陶质有泥质和夹

砂两种。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型有鬲、豆、折腹盆、平底盆、深腹盆、、直筒杯等。石器有石斧、石镰,石铲,均为青色石灰岩磨制而成。制作精细,通体磨光,器身扁宽,刃部作圆弧形,有使用痕迹。骨器有骨簪、骨箭头,另有卜骨、兽骨、蚌片等。

先商层厚1.15米,内有4个圆形灰坑。填土中陶片较多。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器型有簋、鼎、瓮、鬲、罐、盆、杯、豆、器盖等。石器有穿孔石镰,石铲、石凿、磨石、刮削器。骨器有骨刀、骨锥,磨制精细。另外,还发现有牛、鹿、猪等动物牙齿和骨骼。

商代层厚0.95米,出土圹穴两座,灰坑1个。出土陶片为泥质和夹砂两种。灰陶居多,磨光黑陶次之,红陶极少见。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鬲、罐、豆、盆、壶、瓮、鼎。石器有石凿、石铲、石刀,还有鹿角、蚌片及牛、猪等动物骨骼。

五、申屯遗址

遗址在县城西北32公里申屯村西南,系一高约10米之台地,南北长200米,宽90米,面积1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内涵丰富,从西部断壁处可见文化层堆积层次。地表层散存大量绳纹、篮纹、方格纹、素面泥质黑陶及灰陶片。出土器物有豆柄、鬲腿、鼎足、石钵、石铲、砺石、鹿角、蚌镰,兽齿等。耕作层以下为扰层,包含物有汉代残砖瓦、宋代瓷片。扰层下有陶窑,壁面呈黑红色,似琉璃状下垂欲滴,显系强火高温所致。根据出土文物考证,遗址上层为汉至宋文化遗存,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方舆纪要》载:“在废卫县(今卫贤集)东北有宛城(今大八角)。其东二里为上宫台。”《诗经·桑中》云:“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依其地理位置,申屯遗址似是古上宫台。

六、姬屯遗址

遗址位于县城西北33公里姬屯村北,俗谓“凤凰台”。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1964年,永通河新河道将其切割为南北两部分。

上一篇:祠观

下一篇:阳明书院